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前景化与英汉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形象转换基本方式的理论依据
论意识形态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
文学翻译中的操纵与规范--论《红楼梦》霍译本文化意象的重构
从诗歌翻译看译者主体性
《青春之歌》朝(韩)文译本比较研究
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
杨必译本《名利场》女性主义研究
翻译选择中的制约因素--《呼啸山庄》三译本对比分析
忠实基础上的可表演性--评英若诚戏剧翻译特点
儿童文学译者主体的时代适应性--以王尔德童话和《哈利·波特》汉译语言为视角
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论戏剧翻译--《茶馆》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吴歌翻译回探--对某吴歌翻译个案的规范目的论阐释
新中国(1949-1966)翻译政治性--意识形态操纵及《牛虻》个案分析
译者在文学翻译操纵中的作用--对林纾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林纾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文化角度进行影视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以五四前后(1910-1929)中国翻译文学为例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兼论主体间性问题在《红楼梦》英译中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模式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莎剧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
符号学意义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从改写理论解读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兼评傅东华《飘》译本
翻译文学的地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林纾译《块肉余生述》的个案研究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的意象再现研究
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Prophetic Poems" and "Song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蒋彝作品研究--文化翻译批评视角
文学翻译的流失与补偿--《喧哗与骚动》的案例研究
《达洛维夫人》语言节奏翻译研究
培根散文汉译的语篇衔接比较研究
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以“学衡派”为中心
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研究
归化还是异化?--《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红楼梦》中对薛宝钗形象描写的两种英译比较
基于语料库的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哈姆雷特》和《奥赛罗》的翻译策略研究
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
小宝西游--闵福德翻译个案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与翻译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
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
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矛盾统一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罗比涅荷—哈伍德与费拉德翻译理论之比较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