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30页 |
第2章 解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观 | 第30-46页 |
·解构主义 | 第30-34页 |
·哲学立场 | 第30-31页 |
·思维模式 | 第31-33页 |
·阅读策略 | 第33-34页 |
·解构主义翻译观 | 第34-46页 |
·德里达的“延异”论及翻译观 | 第34-39页 |
·本雅明的“纯语言”及其翻译观 | 第39-42页 |
·韦努蒂“异化”论及其翻译观 | 第42-46页 |
第3章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46-56页 |
·西方哲学思想的轨迹 | 第46-50页 |
·东方犹太民族特性 | 第50-56页 |
第4章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之借鉴与反思 | 第56-66页 |
·价值与借鉴 | 第56-63页 |
·反思与质疑 | 第63-66页 |
第5章 翻译的本质属性 | 第66-71页 |
第6章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思维范式 | 第71-91页 |
·中国人的地理环境及思想萌芽 | 第71-72页 |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萌芽 | 第72-73页 |
·儒、道哲学之前的思想观念 | 第73-78页 |
·混沌整体与万物有灵 | 第73-74页 |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 | 第74-78页 |
·儒家哲学基本观点简述 | 第78-84页 |
·孔孟之道与中庸学说 | 第78-82页 |
·儒学的地位和影响 | 第82-84页 |
·道家哲学基本观点简述 | 第84-88页 |
·老、庄哲学 | 第84-87页 |
·道的艺术 | 第87-88页 |
·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 | 第88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88-91页 |
第7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译论的联系与特质 | 第91-97页 |
·尊崇先贤,忠信第一 | 第91-93页 |
·知行合一,实践为重 | 第93-95页 |
·天人合一,辞约意丰 | 第95-97页 |
第8章 辩证唯物主义与翻译研究 | 第97-108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亲缘关系 | 第97-98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 第98页 |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翻译研究 | 第98-108页 |
·物质观 | 第98-99页 |
·意识论 | 第99-100页 |
·实践观 | 第100-101页 |
·唯物辩证法 | 第101-105页 |
·认识论 | 第105-107页 |
·真理论 | 第107-108页 |
第9章 解构主义翻译观批判 | 第108-119页 |
·理论与实践脱节,立论与体系背离 | 第108-114页 |
·同一:差异产生的基础 | 第114-116页 |
·以偏概全的解构思维 | 第116-119页 |
第10章 结束语 | 第119-124页 |
注释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