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7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关于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再思考 | 第8-18页 |
第二节 "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第三节 翻译文学史观与本文研究的具体路径 | 第23-27页 |
第一章 谁在翻译?—影响"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行为的因素 | 第27-66页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新格局与世界文学秩序的重构 | 第27-35页 |
1.新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 | 第28-29页 |
2.世界文学秩序的转变 | 第29-33页 |
3.新形势下英美文学的命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国家权力话语对外国文学翻译的赞助与制约 | 第35-42页 |
1.翻译的定位 | 第35-37页 |
2.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计划化" | 第37-39页 |
3."计划化"下的英美文学翻译概述 | 第39-42页 |
第三节 苏联英美文学视阈的影响 | 第42-66页 |
1.文艺上的"苏联中心主义" | 第43-45页 |
2.苏联的英美文学史 | 第45-48页 |
3.苏联的英美文学研究论文 | 第48页 |
4.苏联的英美文学翻译计划 | 第48-66页 |
第二章 为什么翻译?—"十七年"翻译构建的英美文学形式库与选择动机分析 | 第66-123页 |
第一节 "诗学"理念的重组和破碎的翻译空间 | 第68-81页 |
1.现实主义为何"一枝独秀"? | 第69-73页 |
2.浪漫主义遭遇"修枝剪叶" | 第73-77页 |
3.现代主义的集体性凋零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异化"的"他者"与英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 | 第81-95页 |
1."批判"现实主义:谁的批判? | 第81-88页 |
2.“十七年”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 | 第88-90页 |
3.翻译"双城计":查尔斯·狄更斯与马克·吐温的翻译 | 第90-95页 |
第三节 "想象的共同体"与翻译的"国际主义"精神 | 第95-123页 |
1.翻译的国际主义精神 | 第96-100页 |
2.英美"左翼进步文学"的翻译 | 第100-109页 |
3.美国黑人文学的翻译 | 第109-123页 |
第三章 如何翻译?--"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改写策略举隅 | 第123-163页 |
第一节 语词翻译的历史玄机 | 第124-131页 |
1.从《抒情十四行诗集》到《爱情十四行诗集》 | 第125-127页 |
2.谁是麦琪? | 第127-131页 |
第二节 从"译者"代言到译者隐退:注解、内容提要、序跋 | 第131-138页 |
1."译者"的代言:1963版《游美札记》 | 第132-136页 |
2.译者的隐退:新时期《游美札记》新版本、新译本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翻译中作者的介入和改写 | 第138-142页 |
1.作者的介入:对抗还是合谋? | 第138-140页 |
2.雪莉·格雷汉姆对《从前有个奴隶》的改写 | 第140-142页 |
第四节 翻译的周边文字:"他者"缺席的文化独白 | 第142-163页 |
1."越轨"的声音及其遭遇 | 第145-146页 |
2.文学翻译与文学研究的互动 | 第146-147页 |
3.时代话语与文学研究的互动:翻译作品在"十七年"期间的命运变迁 | 第147-163页 |
第四章 "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的经典化与边缘化 | 第163-205页 |
第一节 《牛虻》的经典之路 | 第166-186页 |
1.寂寞的《牛虻》:在英、美的命运 | 第167-169页 |
2.《牛虻》获得经典化的条件 | 第169-173页 |
3."十七年"中国翻译语境对《牛虻》形象的重塑 | 第173-181页 |
4.《牛虻》:革命故事?爱情故事?伦理故事? | 第181-186页 |
第二节 法斯特作品翻译变奏曲 | 第186-192页 |
1.法斯特的经典之路 | 第187-189页 |
2.法斯特的"背叛"与翻译的转变 | 第189-190页 |
3.谁的背叛?--作者?译者?读者? | 第190-192页 |
第三节 英美现代派的边缘化翻译:"内部发行" | 第192-205页 |
·年代英美现代文学作品获得翻译的原因 | 第193-196页 |
2.从"垮掉的一代"到"搜索的一代" | 第196-198页 |
3."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阅读的裂变 | 第198-205页 |
结语 | 第205-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2页 |
后记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