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矛盾统一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0页 |
·林语堂及其翻译的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21-29页 |
·林语堂的研究价值 | 第21-25页 |
·林语堂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25-29页 |
·林氏的双重文化取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 | 第29-38页 |
·东方主义概论 | 第29-31页 |
·林语堂与东方主义 | 第31-35页 |
·林语堂的东方文化情结 | 第35-38页 |
·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林氏翻译综述 | 第40-72页 |
·翻译理论 | 第40-47页 |
·忠实的标准 | 第40-43页 |
·审美的问题 | 第43-44页 |
·其他翻译理论 | 第44-46页 |
·林氏翻译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第46-47页 |
·概观林氏译本中的翻译特色 | 第47-63页 |
·归化与异化 | 第48-52页 |
·“死译”的另解 | 第52-53页 |
·值得商榷的忠实 | 第53-59页 |
·增译 | 第54-55页 |
·漏译与省略 | 第55-56页 |
·改译 | 第56-59页 |
·文内文外注释 | 第59-63页 |
·文内注释 | 第59-61页 |
·文外注释 | 第61-63页 |
·林氏翻译的语言特点 | 第63-70页 |
·林语堂的语言观 | 第63-66页 |
·林氏的国语语言观 | 第63-64页 |
·林氏的英语语言观 | 第64-66页 |
·圆熟地道的翻译语言 | 第66-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互文性视阈下林氏的东西文化观探源 | 第72-114页 |
·互文性·翻译·文化 | 第72-74页 |
·互文性与林氏作品 | 第74-76页 |
·多元的宗教哲学观 | 第76-96页 |
·基督教 | 第76-82页 |
·形成——疏离——皈依 | 第76-80页 |
·基督教于林氏作品中的体现 | 第80-82页 |
·道家的哲学观 | 第82-87页 |
·形成 | 第82-85页 |
·互文视角下的体现 | 第85-87页 |
·儒教的伦理观 | 第87-93页 |
·林氏儒家哲学概述 | 第87-90页 |
·林氏作品中儒家哲学的互文性分析 | 第90-93页 |
·佛教的宿命观 | 第93-96页 |
·矛盾的女性观 | 第96-104页 |
·先进积极的女性解放观念 | 第97-100页 |
·滞后保守的男权主义 | 第100-101页 |
·矛盾的背后 | 第101-104页 |
·东西融合的审美观 | 第104-112页 |
·无处不在的审美情趣 | 第104-106页 |
·林氏的幽默观 | 第106-108页 |
·林氏审美观的东西方探源及其互文性分析 | 第108-112页 |
·东方审美观因素及其体现 | 第108-110页 |
·西方的文学审美观因素及其体现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东西文化观照下的林氏翻译 | 第114-151页 |
·林语堂的文化选择与翻译 | 第114-116页 |
·林氏翻译文本的选择倾向 | 第116-122页 |
·影响文本选择的因素 | 第116-118页 |
·林氏的文本选择 | 第118-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林氏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 | 第122-137页 |
·文化补偿 | 第123-127页 |
·文化借用 | 第127-130页 |
·文化置换 | 第130-134页 |
·文化删除 | 第134-137页 |
·文化视角下林氏翻译的审美再现 | 第137-149页 |
·韵文翻译形意取舍 | 第137-142页 |
·见形舍意 | 第137-139页 |
·见意舍形 | 第139-140页 |
·意形兼顾 | 第140-142页 |
·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 第142-147页 |
·模糊的手法 | 第143-144页 |
·模糊手法与补充手法相结合 | 第144-145页 |
·模糊语言的直白化 | 第145-147页 |
·其他修辞语言的审美翻译 | 第147-149页 |
·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51-156页 |
·本研究的回顾 | 第151-152页 |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 第152-154页 |
·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前景展望 | 第154-156页 |
附录 | 第156-158页 |
参考书目 | 第158-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