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那一天,这一生》汉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
宋朝茶诗互文性在其作者背景英译中的再现
论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苏轼记体散文三种句法特征的英译研究
目的论在《丈夫的秘密》翻译中的应用
老舍小说《二马》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调查
语境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实践报告--以《远去—骑着我破旧的单车》为例
林少华与施小炜的翻译特征的对比研究--以《天黑以后》为中心
《1984》中译本中的“假象等值”研究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恋爱中的女人》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
《红高梁》及其英译本中词汇衔接的对比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
论《丰乳肥臀》葛浩文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
“白话文运动”时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研究
意识形态下文学翻译中的误读和误译—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分析
论译者的主体性--接受理论视野下《水浒传》赛珍珠英译本中108将人物绰号翻译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Pippas Song及其四个中译本动静态的对比分析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研究(1922-1933)
《爱不设限》(第1-3章)翻译报告
艾米·瓦尔德曼的英文小说《屈服》(第一部分)翻译报告
《零点》(1-42页)翻译报告
《直到我找到你》翻译报告
语篇的衔接及其在翻译中的转换
修辞三诉诸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红高粱》译者葛浩文为例
“七月派”抗战时期的翻译研究--以《七月》为中心
抗战时期“中苏文化协会”的翻译文学研究--以《中苏文化》为中心
基于语料库的小说语体汉英翻译语言特征对比研究
延安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以延安《解放日报》为中心
李清照诗词英译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对比研究--以《如梦令》的十三种英译本为例
功能主义视角下翻译语言的时代标记—比较德国短篇小说《茵梦湖》的两个中译本
《命运之槛》中人物心理描写的翻译研究
维文小说《书信里的故事》中的文化差异词语的汉译研究
《命运之槛》中维吾尔语助动词的汉译
探析《命运之槛》的汉译翻译策略
《书信里的故事》中人物对话的汉译探究
《东方杂志》(1920-1931)“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研究
汉语诗歌之西班牙语译文的美学研究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Oliver Twist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基于等效理论对《海边的卡夫卡》汉译本的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的通俗文学翻译--以《白皇后》的中译为例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到灯塔去》的两个中译本
浅析语境对小说翻译的影响--以《优秀女性》英译汉为例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两种观点》的汉译为例
论《交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语用意义理论在小说心理描翻译中的应用--以《共同的困境》的中译为例
交际翻译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以《彼岸》一至六章中译为例
试析“价元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在别世》中译为例
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研究
从女性主义译论探究《怨女》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