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文学翻译论文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研究(1922-1933)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1.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7页
        1.2.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页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五四翻译多元系统中的《学衡》翻译文学第18-30页
    2.1 学衡派:新文化运动中的顽石第18-19页
    2.2 五四翻译:多元系统理论下的翻译高潮第19-24页
    2.3 《学衡》:二十年代翻译文学的独行者第24-30页
第三章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特点第30-48页
    3.1 “苦心孤诣”:白璧德人文主义的中国代言人第30-36页
    3.2 “勇开先河”:西方古典哲学的现代传承者第36-41页
    3.3 “钟情名著”:西方文学的经典阐释者第41-46页
        3.3.1 小说:“宁缺毋滥宁少毋多”第42-44页
        3.3.2 诗歌:广纳“有正当之价值”第44-46页
    3.4 “他山之石”:海外汉学的东方借鉴者第46-48页
第四章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的影响因素第48-64页
    4.1 意识形态: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忠实信徒第49-57页
        4.1.1 追求永恒价值的文化精英主义第50-54页
        4.1.2 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整合主义第54-57页
    4.2 诗学观念:古典主义抑制下的浪漫诗情第57-60页
        4.2.1 矛盾交织:“理智”与“浪漫”的分歧第57-58页
        4.2.2 恪守格律:新诗创作的另一种方式第58-60页
    4.3 赞助人:《学衡》宏图的现实搁浅第60-64页
第五章 结语:现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第64-68页
    5.1 《学衡》翻译文学: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第64-65页
    5.2 学衡派:现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第65-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学衡》(1-79期)翻译文学选材统计表第7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形资产质量与银行借款融资--基于创业板的经验研究
下一篇:白花丹素对树突状细胞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调节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