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从《在路上》的两个译本中看翻译的操控
论五四前后译诗的转型
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紫色》的三个中译本
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之研究
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旅行”--从《莎乐美》的翻译谈起
《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比较
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复译--以《名利场》的复译为例
论李哲俊译作《围城》的翻译技巧探析--以汉译朝语言表达形式研究为主
小说语言风格翻译初探--《大卫·科波菲尔》的两个中译本之个案研究
小说语言变异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初探
关联与操纵:翻译过程的认知与交际研究
郑振铎文学翻译研究
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初探
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种多视角研究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翻译--以《骆驼祥子》两部英译本为例
翻译规范下的译者主体性--《红楼梦》服饰英译对比研究
从改写与多元系统视角论儿童文学的复译--以《快乐王子》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目的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的读者接受--个案研究《琵琶行》英语读者
20世纪80年代初和新世纪小说翻译的规范个案比较研究--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为例
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学翻译活动研究(1943-1945)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个案研究
解构译者伍光建--《妥木宗斯》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在《简·爱》不同译本中的运用
《傲慢与偏见》在汉译过程中人际意义的转换
金隄对奈达理论的发展及在文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尤利西斯》为案例
从译者主体性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词语形式意义的表达手段
论辜鸿铭的中国传统道德观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黑奴吁天录》与《汤姆大伯的小屋》
功能对等理论在可演性戏剧文本翻译中的应用--《雷雨》英译本个案研究
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
人生知己 译界双璧--鲁迅、瞿秋白翻译理论与实践之比较
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论“垮掉的一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过程
从变译理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库恩译本
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
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文化语境与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以接受理论为视角
文学模糊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
文学翻译中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
文化视角的诗歌意象的传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语境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意象失调现象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