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从顺应理论看林纾译作《块肉余生述》
从亚文化差异、赞助商意识及个人意识形态分析《哈利波特》大陆和台湾两个英译本
《红楼梦》中被字句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浮生六记》三个英译本比较
浅谈文学翻译批评模式
论文学翻译中的情感传达
翻译家杨宪益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茶馆》两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从标记理论论文学风格的再现--以许渊冲英译宋词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注释研究--关联理论的视角
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夏洛的网》中文译本之对比
历史与虚构--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比较
互文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浮躁》英译本的互文解读
主述位理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研究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的演变--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现实主义典型研究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情态的人际意义再现研究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意识流文学翻译的连贯问题--析《达洛维夫人》译本
雪莱抒情诗两汉译本比较研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名利场》中译本个案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
功能主义翻译观观照下的译者风格--傅东华翻译风格个案研究
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林语堂的文化翻译
论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特色及其心理成因
论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基于《狼图腾》英译本的个案研究
“沟通土洋”亦正业--萧乾翻译研究
人类学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以潘年英的创作为例
文学作品中视觉概念隐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读者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珍妮姑娘》三个译本对比研究
规范、主体性与诗形构建--徐志摩译诗选材与策略研究
论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兼评《茶馆》英译中目的论方法的局限性
翻译他者,构建自我--论苏曼殊译诗中的语体沿袭
从阐释学看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从文学价值到图像价值--图像时代语境下审美价值转变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自译中译者主体性--以《萧乾作品精选》中的自译为例
韵文翻译中的规范--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孙大雨汉译《黎琊王》研究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7)文学翻译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
作为话语类型的“狂欢”--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语言解读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
“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
基于文本类型学的三种非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文学语言的语用效果研究--基于侦探小说语言使用的研究
译者的视域--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中国的两次翻译
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诗歌翻译--以郭沫若翻译的英文诗歌为例
《包法利夫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