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概述 | 第11-12页 |
第二节: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四节: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杨宪益翻译生涯综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曲折的人生经历 | 第15-17页 |
第二节:辉煌的翻译生涯 | 第17-25页 |
(一) 第一阶段(约1936——约1943)——业余译者阶段 | 第17-18页 |
(1) 社会背景 | 第17页 |
(2) 翻译活动及特点 | 第17-18页 |
(二) 第二阶段(约1943——1952)——职业译者阶段 | 第18-19页 |
(1) 社会背景 | 第18页 |
(2) 翻译活动及特点 | 第18-19页 |
(三) 第三阶段(1952——1972)——译作高产阶段 | 第19-22页 |
(1) 社会背景 | 第19-20页 |
(2) 翻译活动及特点 | 第20-21页 |
(3) 《中国文学》(英文版) | 第21-22页 |
(四) 第四阶段(1972——约1986)——功成名就阶段 | 第22-25页 |
(1) 社会背景 | 第22-23页 |
(2) 翻译活动及特点 | 第23-24页 |
(3) “熊猫丛书” | 第24-25页 |
第三章: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 第25-28页 |
第一节:“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辩证统一 | 第25-26页 |
第二节:翻译的“历史距离”是可以弥合的 | 第26页 |
第三节:“信”、“达”、“雅”的独特阐释 | 第26-28页 |
第四章:英国文学的译介 | 第28-35页 |
第一节:概述 | 第28页 |
第二节:《近代英国诗抄》 | 第28-29页 |
第三节:萧伯纳戏剧作品的译介——以Pygmalion 的译介为例 | 第29-35页 |
(一) 萧伯纳简介 | 第29-30页 |
(二) 杨宪益译介萧伯纳戏剧综述 | 第30-31页 |
(三) Pygmalion——《匹克梅梁》 | 第31-35页 |
第五章: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译介 | 第35-39页 |
第一节:概述 | 第35-36页 |
第二节:罗马文学的译介——以《牧歌》的译介为例 | 第36-37页 |
第三节:古希腊文学的译介——以《奥德修纪》的译介为例 | 第37-39页 |
第六章:中国文学的译介 | 第39-59页 |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以《红楼梦》的译介为例 | 第39-53页 |
(一) 概述 | 第39页 |
(二) 《红楼梦》的译介 | 第39-53页 |
1. 《红楼梦》简介 | 第41页 |
2. 《红楼梦》的版本简介 | 第41-43页 |
3. 《红楼梦》杨译本的文化意象处理研究 | 第43-51页 |
4. 《红楼梦》杨译本在英美的接受情况探究 | 第51-53页 |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以鲁迅作品的译介为例 | 第53-59页 |
(一) 概述 | 第53-54页 |
(二) 鲁迅作品的译介 | 第54-59页 |
1. 鲁迅简介 | 第54页 |
2. 鲁迅作品简介 | 第54-56页 |
3. 杨宪益译介鲁迅作品研究 | 第56-59页 |
第七章:杨宪益翻译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 第59-67页 |
第一节:卓越的翻译贡献 | 第59-60页 |
第二节:崇高的译界地位 | 第60-61页 |
第三节:杨宪益翻译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 第61-65页 |
(一) 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 | 第61-62页 |
(二) 开阔的比较文化视野 | 第62-63页 |
(三) 严谨的翻译态度 | 第63页 |
(四) 完美的翻译搭档 | 第63-65页 |
第四节:杨宪益翻译事业的局限 | 第65-67页 |
第八章:结论 | 第67-70页 |
第一节:本文研究回顾 | 第67-69页 |
第二节: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1 杨宪益的译作年表 | 第74-86页 |
附录2 杨宪益的著述年表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