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中国官方讲话中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
操纵理论下的西方媒体涉华词汇翻译
语篇翻译中衔接手段的分析--以《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为例
从读者接受角度比较《论语》的三个译本
从顺应论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以李白诗歌为个案研究
从文化传播全球化角度看林译小说
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分析--从模因论角度
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研究
基于互文性的旅游资料翻译研究
广告语言的认知与模因解读
歌曲文本互文性的语篇和语用功能分析
从语言学视角探究著名商标的命名规律--以2006-2010年度江苏省著名商标为例
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与中美教育公平有关的意象图式为例
翻译伦理视域下的异化归化再研究--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口译过程研究
语用原则下广告语言的修辞及效果
广告成败的关联理论分析
中西方环保公益广告中价值观的对比
关联理论视角下法律术语的翻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三个译本的对比
从多元系统论看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1896-1919)--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译者:被操纵和反操纵者--张爱玲《赤地之恋》个案分析
经济语篇中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
重述自我--从张爱玲自译The Rouge of the North看自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
谈目的论关照下变译手法在交替传译中的运用
从功能文体学视角看政治文献的翻译--以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的政治报告为例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同声传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
论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从序列模式看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
合作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合译本《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为例
AMF框架下移就生成机制探析
翻译、投影以及译者的徒劳--严复《群己权界论》个案研究
翻译中的诗学--赵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个案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诗学理论观照下胡适诗歌翻译风格研究
林译言情小说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建构--以《迦茵小传》为例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试析绿原的《浮士德》译本
认知修辞学框架下言语幽默的TECM机制--基于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的研究
视点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
从诗学角度看《域外小说集》之接受失败
概念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以《三国演义》俄译本为例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儿童文学研究
移就生成机制的认知研究
从精力分配模式角度论交替口译中的怯场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论意识形态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操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语境对广告语篇的影响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荆棘鸟》汉译个案研究
从译者责任的角度看林语堂和林戊荪的《论语》翻译--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上一页
[116]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