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忠实与美的统一--从功能主义角度对比元曲的两个英译本
从语用对等角度透视《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非语言语境与文学翻译
戏剧翻译探索--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看朱生豪的译文《哈姆莱特》
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论翻译的归化、异化与文化身份
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
鲁迅短篇小说文化信息翻译比较
双生意象与“复制”母题
从悲剧的文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
身体的复乐园--福柯“自身技术”思想的生存美学阐释
孙昌涉与郁达夫自传体小说比较研究--以《神的戏作》和《沉沦》为中心
说“化境”
论冰心翻译中的“东方情结”
推理—调谐模式--关联理论对文学文本的解释力
从文化预设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
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批评
劳伦斯与郁达夫性爱小说差异性比较研究
从象似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冷嘲与热讽--鲁迅与狄更斯小说讽刺风格比较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
重庆抗战戏剧与美国反法西斯戏剧比较研究
二战时期的重庆抗战小说与日本反战小说的比较研究
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中国侠义小说的义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的目的论研究
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
诠释,还是不诠释?--诠释之谜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陈季同的困境--清末中西文化碰撞缩影
穿越时空的符号--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
论儿童文学的翻译
《论语》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金线”与“衣裳”:《悲悼》和《雷雨》之比较研究
异化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翻译家许渊冲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悲剧手法,同样的悲剧女性--女性阅读视角下的苔丝狄蒙娜与窦娥
关于纪实文学翻译手法的研究--以《日中采访风云录》的中译本为例
回到乡土--建构具有审美历史地理学意义的乡土美学
意识形态与通俗文学
翻译相异性--1910-1920年《小说月报》对“异域”的表述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
文学译本的主要参与者:作者、译者和读者--兼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介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内隐信息的处理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
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中的性别问题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和《我的安东尼娅》中的妇女问题比较研究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