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科发展史实研究(1971-2000)
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论“垮掉的一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过程
卢卡奇文艺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
从变译理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库恩译本
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
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劳森和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文化语境与翻译
论索绪尔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以接受理论为视角
文学模糊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
文学翻译中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
文化视角的诗歌意象的传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解析“木子美”式网络女性私人写作
论语境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意象失调现象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
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
张爱玲翻译研究
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
从萨特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选择与译入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成篇性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从语篇语言学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进行的比较研究
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戏剧的翻译--《茶馆》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
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与语境的依存关系--以《雪国》的驹子形象为中心
论宾纳英译《唐诗三百首》--兼论其“汉风诗”
反思、批判与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再阐释
论戏剧翻译描写性研究的外部过程取向
胡秋原三十年代文艺思想初探
功能对等理论与戏剧翻译--《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儒林外史》英译本研究
现代新儒家“自觉”意识下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以徐复观先生艺术理论为例
北大学生与外国文学翻译--以《新潮》杂志为个案的研究
现代性视野中的文艺与法律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两个汉译本差异研究--从“改写”理论的角度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李箕永的“土地”比较研究
柏拉图诗学思想在中国近50年的接受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学翻译策略探讨
身心与文质--身体视域中的先秦美学
文学阐释的审美关联理论--文学语用学研究
荒原上的石楠花与幽谷中的白玫瑰--艾米莉·勃朗特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研究
试论“林译小说”流行之原因
中国翻译小说在二十世纪初(1898-1936)与二十世纪末(1979-2000)的地位变迁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彰显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过程初探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论郭沫若留日小说与川端康成小说在生命意识上的观照
鲁迅与漱石的“自我”比较研究--以其小说为中心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