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学阅读中的性别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1980年以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对象
穿越经典黄昏的迷雾--消费社会下文学经典的困境与展望
“文如其人”论析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以四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
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文学审美中的作家宗教情怀研究--当下作家宗教情怀管窥
当代中国文艺学教材体系建构之研究--以“文学本质论”为论说中心
翻译规范下的译者主体性--《红楼梦》服饰英译对比研究
从改写与多元系统视角论儿童文学的复译--以《快乐王子》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目的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的读者接受--个案研究《琵琶行》英语读者
20世纪80年代初和新世纪小说翻译的规范个案比较研究--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为例
苏轼的道论及其美学思想
异域之镜--浅释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
对“小说世界”与“文学形象”的现象学阐述
文学·消费·权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批评研究
人类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试论马克思喜剧观
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学翻译活动研究(1943-1945)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个案研究
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
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
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关于文学本质言说路径的知识谱系学考察
权力与文学经典--从文学史与后殖民写作的视角看
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
解构译者伍光建--《妥木宗斯》翻译研究
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以对现代图案诗歌和戏剧的分析为基础及翻译策略
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在《简·爱》不同译本中的运用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在汉译过程中人际意义的转换
金隄对奈达理论的发展及在文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尤利西斯》为案例
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
“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
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
从译者主体性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文学翻译中词语形式意义的表达手段
论辜鸿铭的中国传统道德观
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形态
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黑奴吁天录》与《汤姆大伯的小屋》
功能对等理论在可演性戏剧文本翻译中的应用--《雷雨》英译本个案研究
叙事聚焦—从小说到电影
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特点之比较
人生知己 译界双璧--鲁迅、瞿秋白翻译理论与实践之比较
台港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简述
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
对正典的捍卫与坚守--布鲁姆的“修正式”文学经典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