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宗教
认知疲劳对不同年龄男性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
高中生依恋、自我同情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自尊对不同人际关系的影响--压力知觉、性别的作用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鄂尔多斯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认知中心团体辅导手册》的修订及研究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及其教育价值
尴尬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老年人认知年龄与风险决策倾向
情绪反应一致性归类及其具身性的实验检验
在国外的中国高校留学生的自我诠释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以社会支持为调节变量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主性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个体干预研究--以XX中学为例
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孝心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情绪的动机维度对趋避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寝室人际困扰相关因素的分析与干预研究
中职生自我概念的调查及其团体心理干预
基于中国企业基层员工团队的团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军校医学生的情感人格与情绪、认知偏向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研究
4-6岁城市流动与非流动幼儿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价值作用及传承问题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影响研究
团体沙盘游戏对高中生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践研究
《颜氏家训》与儒学社会化
7-12岁聋生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相应对策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暗示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样例研究
职业召唤的内容结构研究和相关变量关系研究
公众安全感的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宋代疑孟索考
发散性思维酝酿效应的脑机制研究
自闭症儿童时间自我觉知及其与心理理论、自我—他人行为记忆的关系
高中生自悯、人际信任与宽恕的关系
传教事业的世俗化:美北长老会在山东早期活动研究(1861-1900)
从空间生产到空间正义--对空间问题的尝试性批判
荀子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以江西上饶市所辖农村为例
同性恋压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研究
思维定势对刻板印象化的影响作用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初中生自我控制训练的实验研究
消防指挥学校新学员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慈心禅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中美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比较
情绪和内外倾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河南观音图像与信仰研究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