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自悯、人际信任与宽恕的关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1页
2 理论背景第11-23页
    2.1 自悯的界定第11页
    2.2 宽恕的界定第11-12页
    2.3 人际信任的界定第12-13页
    2.4 相关研究与分析第13-23页
        2.4.1 自悯的相关研究第13-16页
        2.4.2 人际信任及宽恕的相关研究第16-21页
        2.4.3 自悯、人际信任和宽恕三者间的关系第21-23页
3 问题的提出第23-26页
    3.1 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3.2 研究意义第24页
        3.2.1 理论意义第24页
        3.2.2 实践意义第24页
    3.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24-25页
        3.3.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3.3.2 研究假设第25页
    3.4 研究思路第25-26页
4 研究一:人际信任量表和自悯量表的修订第26-36页
    4.1 研究目的第26页
    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4.2.1 工具第26页
        4.2.2 被试第26-27页
        4.2.3 程序第27页
    4.3 第一次施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7-32页
        4.3.1 人际信任量表的结果分析第27-30页
        4.3.2 自悯量表的结果分析第30-32页
    4.4 第二次施测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效度检验第32-36页
        4.4.1 人际信任量表模型的设定与评价第32-33页
        4.4.2 自悯量表模型的设定与评价第33-35页
        4.4.3 效标效度的检验第35-36页
5 研究二:关于自悯、人际信任与宽恕特质关系的问卷研究第36-44页
    5.1 研究目的第36页
    5.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5.2.1 被试第36页
        5.2.2 研究工具第36-37页
        5.2.3 程序第3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5.3.1 高中生自悯的基本状况分析第37-40页
        5.3.2 自悯、人际信任和宽恕的关系第40-44页
6 研究三:关于自悯、人际信任与情境性宽恕关系的实验研究第44-53页
    6.1 研究目的第44页
    6.2 研究方法第44页
        6.2.1 实验被试第44页
        6.2.2 实验工具、仪器和场所第44页
    6.3 实验设计第44-45页
        6.3.1 囚徒困境博弈第44-45页
        6.3.2 报复环节第45页
    6.4 实验程序第45-46页
    6.5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6.5.1 自悯高低分组在对他人信任度上的差异分析第46-49页
        6.5.2 自悯高低分组在对他人宽恕度上的差异分析第49-51页
        6.5.3 信任和宽恕之间的相关分析第51-53页
7 分析与讨论第53-67页
    7.1 高中生自悯量表的修订第53-54页
    7.2 高中生自悯的基本情况分析第54-57页
        7.2.1 高中生自悯心理的城乡差异第55页
        7.2.2 高中生自悯心理的性别差异第55页
        7.2.3 高中生自悯心理的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第55-56页
        7.2.4 高中生自悯心理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第56页
        7.2.5 高中生自悯心理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第56-57页
    7.3 自悯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第57-60页
        7.3.1 自悯与普遍信任的关系第57-58页
        7.3.2 自悯与特殊信任的关系第58-60页
    7.4 自悯与宽恕的关系第60-64页
        7.4.1 自悯与宽恕特质的关系第60-61页
        7.4.2 自悯与情境性宽恕的关系第61-62页
        7.4.3 宽恕行为及宽恕理由第62-64页
    7.5 人际信任与宽恕特质的关系第64页
    7.6 自悯、人际信任与宽恕的关系第64-66页
        7.6.1 人际信任对自悯和宽恕特质关系的中介作用第64-65页
        7.6.2 自悯、人际信任与情境性宽恕的关系第65-66页
    7.7 由本研究引出的相关教育建议第66-67页
8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67-68页
9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个人简介第78-80页
导师简介第80-82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附录第86-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教事业的世俗化:美北长老会在山东早期活动研究(1861-1900)
下一篇:自闭症儿童时间自我觉知及其与心理理论、自我—他人行为记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