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16-18页 |
第2章 家训与儒学社会化 | 第18-28页 |
2.1 儒学社会化的背景及原因 | 第18-21页 |
2.1.1 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程 | 第18-20页 |
2.1.2 儒学社会化的原因 | 第20-21页 |
2.2 家训与儒学社会化 | 第21-28页 |
2.2.1 家庭教育与儒学社会化 | 第21-23页 |
2.2.2 家训概述 | 第23-24页 |
2.2.3 家训与儒学社会化的关系 | 第24-26页 |
2.2.4 家训促进儒学社会化的原因 | 第26-28页 |
第3章 《颜氏家训》及其儒学思想 | 第28-44页 |
3.1 《颜氏家训》的成书、体例、版本及流传情况 | 第28-30页 |
3.2 《颜氏家训》中的儒学思想 | 第30-41页 |
3.2.1 《颜氏家训》的思想归属 | 第30-32页 |
3.2.2 修身思想 | 第32-35页 |
3.2.3 齐家思想 | 第35-39页 |
3.2.4 以忠孝为中心的伦理思想 | 第39-41页 |
3.3 《颜氏家训》在中国家训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41-44页 |
第4章 《颜氏家训》对儒学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 第44-64页 |
4.1 世承儒业的颜氏家族 | 第44-50页 |
4.1.1 《颜氏家训》在颜氏家族中的地位和影响 | 第44-47页 |
4.1.2 仕宦家族的典范——颜氏家族 | 第47-50页 |
4.1.2.1 优良家风 | 第48-49页 |
4.1.2.2 渊博家学 | 第49-50页 |
4.2 儒家士大夫的大力宣传 | 第50-54页 |
4.2.1 《颜氏家训》在儒家士大夫中的地位和影响 | 第50-52页 |
4.2.2 儒家士大夫对《颜氏家训》的大力提倡和推广 | 第52-54页 |
4.3 《颜氏家训》在民间的影响 | 第54-64页 |
4.3.1 《颜氏家训》文本在民间的流传 | 第54-56页 |
4.3.2 《颜氏家训》对其它家训著作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2.1 司马光《家范》和《居家杂仪》 | 第57-58页 |
4.3.2.2 朱熹《小学》和《朱子家礼》 | 第58-59页 |
4.3.3 《颜氏家训》对族谱、家谱中家训的影响 | 第59-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