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家庭、婚姻道德论文

孝心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前言第7-15页
    1.1 选题缘由第7-9页
        1.1.1 理论意义第8页
        1.1.2 实践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台湾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第9-11页
        1.2.2 内地有关孝心理的研究成果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主要内容第13-15页
2 孝的内涵、分类、表征、特点第15-36页
    2.1 孝的内涵第15-17页
        2.1.1 孝的内涵:文字学的解释第15-16页
        2.1.2 孝的内涵:心理学的解释第16-17页
    2.2 孝的分类第17-19页
        2.2.1 动机取向的孝:“有孝亲之心,即有孝道之理”第17-18页
        2.2.2 效果取向的孝:“孝,利亲也”第18-19页
    2.3 孝的表征第19-31页
        2.3.1 孝心第19-20页
        2.3.2 孝行第20-31页
    2.4 行孝的特点第31-36页
        2.4.1 行孝的等级性第31-33页
        2.4.2 行孝的阶段性第33-34页
        2.4.3 行孝的及时性第34-36页
3 孝心理的形成与运行机制第36-52页
    3.1 孝心理的形成第36-39页
        3.1.1 孝的自然本能说:“父子之道,天性也”第36-37页
        3.1.2 孝的社会学习说:“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第37-38页
        3.1.3 孝的混合论:“孝弟之行,虽曰天性,岂不赖有教化哉”第38-39页
    3.2 孝的运行机制第39-52页
        3.2.1 孝心理的内在运行机制第40-42页
        3.2.2 孝心理的外在运行机制第42-52页
4 孝的功能第52-70页
    4.1 孝的积极功能第52-57页
        4.1.1 促进和谐第52-55页
        4.1.2 促进个体完成自我实现第55-57页
        4.1.3 孕育了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精神第57页
    4.2 异化孝道的消极功能第57-70页
        4.2.1 增强了虚伪道德第57-58页
        4.2.2 形成保守心理第58-60页
        4.2.3 导致独立人格的丢失第60-62页
        4.2.4 造成男尊女卑的现象第62-63页
        4.2.5 致使婚恋中爱情的缺失第63-64页
        4.2.6 滋生迷信心理第64-65页
        4.2.7 扭曲生命价值第65-67页
        4.2.8 形成权威人格第67-70页
5 孝心理的现状研究第70-77页
    5.1 研究被试第70页
    5.2 研究工具第70-71页
    5.3 研究程序第71页
    5.4 研究结果第71-73页
    5.5 分析讨论第73-76页
    5.6 结论第76-77页
6 孝的两难困境及解决方式第77-87页
    6.1 孝的两难困境第77-78页
    6.2 孝的两难困境的解决模式第78-79页
    6.3 两难情境解决模式的调查研究第79-87页
        6.3.1 研究被试第79页
        6.3.2 研究工具第79-80页
        6.3.3 研究程序第80页
        6.3.4 数据处理第80页
        6.3.5 结果与讨论第80-86页
        6.3.6 结论第86-87页
7 总讨论第87-89页
8 总结论第89-90页
9 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第90-92页
    9.1 研究创新第90页
    9.2 研究不足第90页
    9.3 研究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附录第96-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绪的动机维度对趋避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