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4页 |
1.1 “异端”的辞源学阐释 | 第11-13页 |
1.2 宋明理学“异端”观产生的背景 | 第13-25页 |
1.2.1 宋明理学“异端”观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1.2.2 宋明理学“异端”观产生的经济基础 | 第14-15页 |
1.2.3 疑经惑传的时代思潮 | 第15-19页 |
1.2.4 道统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19-22页 |
1.2.5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理论针对性 | 第22-25页 |
1.3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1.3.1 对先秦“异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第26-28页 |
1.3.2 程朱理学“异端”观研究 | 第28页 |
1.3.3 对陆王心学诱发的“异端”的研究 | 第28-29页 |
1.3.4 对心学自身“异端”观的研究 | 第29页 |
1.3.5 以李贽为“异端”进行的研究 | 第29-30页 |
1.3.6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现状的局限: | 第30-31页 |
1.4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的意义 | 第31-34页 |
1.4.1 厘清宋明理学各学派的“异端”观及其共性 | 第31-32页 |
1.4.2 新视角反映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 第32页 |
1.4.3 丰富宋明理学研究 | 第32页 |
1.4.4 明确宋明理学“异端”观的意义、价值和历史地位 | 第32-34页 |
2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上) | 第34-83页 |
2.1 宋初儒学“异端”观及其探源 | 第34-38页 |
2.2 张载:识易尽性辟佛老的“异端”观 | 第38-44页 |
2.2.1 张载对“异端”的界定 | 第38-41页 |
2.2.2 张载对“异端”的批判 | 第41-44页 |
2.3 二程:“道之不明,异端害之”的“异端”观 | 第44-55页 |
2.3.1 二程对“异端”的界定 | 第45-49页 |
2.3.2 若尽为佛,则无伦类 | 第49-51页 |
2.3.3 老氏“绝灭礼学,则无取” | 第51-53页 |
2.3.4 杨墨学仁义而有偏 | 第53-54页 |
2.3.5 霸者不可入尧舜之道 | 第54-55页 |
2.4 朱熹:“异端”所以害先王正道的思想 | 第55-67页 |
2.4.1 朱熹对“异端”的界定 | 第55-58页 |
2.4.2 “禅学最害道” | 第58-62页 |
2.4.3 老子“害伦理” | 第62-64页 |
2.4.4 杨、墨“实为仁义之害” | 第64-66页 |
2.4.5 “伯者之事,不得为善” | 第66-67页 |
2.5 胡宏:尽心成性排斥“异端”的思想 | 第67-73页 |
2.5.1 胡宏对“异端”的界定 | 第67-69页 |
2.5.2 “释氏惟明一心” | 第69-73页 |
2.6 张栻:“异端举物而遗则”的思想 | 第73-83页 |
2.6.1 张栻对“异端”的界定 | 第73-75页 |
2.6.2 佛教“为妄而非真也” | 第75-78页 |
2.6.3 杨、墨“以乱仁义之实” | 第78-79页 |
2.6.4 张栻对词章功利之学的批判 | 第79-80页 |
2.6.5 霸道政治“以力假仁” | 第80-83页 |
3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下) | 第83-117页 |
3.1 陆九渊的心学“异端”观 | 第83-92页 |
3.1.1 陆九渊对“异端”的界定 | 第83-86页 |
3.1.2 陆九渊对佛教的批判 | 第86-88页 |
3.1.3 老氏者“圣学之异端也” | 第88-89页 |
3.1.4 陆九渊对杨、墨的批判 | 第89-90页 |
3.1.5 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 第90-92页 |
3.2 吴澄论“异端” | 第92-99页 |
3.2.1 吴澄对“异端”的界定 | 第92-95页 |
3.2.2 吴澄对佛教的批判 | 第95-97页 |
3.2.3 吴澄对道家、道教的批判 | 第97-99页 |
3.3 王阳明:外良知则为“异端”的思想 | 第99-109页 |
3.3.1 王阳明对“异端”的界定 | 第100-103页 |
3.3.2 “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 | 第103-105页 |
3.3.3 王阳明对道教成仙之说的批判 | 第105-106页 |
3.3.4 “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词章” | 第106-109页 |
3.4 王畿:今日所病,唯在俗耳的“异端”观 | 第109-117页 |
3.4.1 王畿对“异端”的界定 | 第109-112页 |
3.4.2 王畿对俗学支离外求的批判 | 第112-114页 |
3.4.3 王畿对俗学功利之心的批判 | 第114-115页 |
3.4.4 王畿对俗学形式举业的批判 | 第115-117页 |
4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流变、特征、原因、意义、局限性 | 第117-133页 |
4.1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流变 | 第117-122页 |
4.1.1 二程:惟佛学,其害无涯 | 第117-118页 |
4.1.2 朱熹:“禅学最害道” | 第118-119页 |
4.1.3 陆九渊:“谈学问而无师承,与师承之不正者,最为害道” | 第119-121页 |
4.1.4 王阳明:“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词章” | 第121-122页 |
4.1.5 王畿:今日所病,惟在俗耳 | 第122页 |
4.2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特征 | 第122-129页 |
4.2.1 以儒家道统思想为参照体系 | 第123-125页 |
4.2.2 重视儒家伦理,应对宗教冲击 | 第125-126页 |
4.2.3 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 第126-128页 |
4.2.4 以批判为主 | 第128页 |
4.2.5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流派性特征 | 第128-129页 |
4.3 宋明理学“异端”观产生的原因 | 第129-130页 |
4.4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地位与价值 | 第130-131页 |
4.4.1 厘清儒学与“异端”之界限 | 第130-131页 |
4.4.2 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第131页 |
4.4.3 促进儒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 第131页 |
4.4.4 逐步融合宗教的影响 | 第131页 |
4.5 宋明理学“异端”观的局限性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