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0-23页 |
1.1 疏离感及网络疏离感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1 疏离感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2 网络疏离感的界定 | 第11页 |
1.2 疏离感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关于疏离感的测量工具 | 第11-12页 |
1.2.2 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 网络疏离感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1 国外网络疏离感的研究 | 第14页 |
1.3.2 国内网络疏离感的研究 | 第14页 |
1.4 社会支持 | 第14-16页 |
1.4.1 社会支持的界定 | 第14-15页 |
1.4.2 社会支持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5 心理健康 | 第16-20页 |
1.5.1 心理健康的界定 | 第16-18页 |
1.5.2 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 第18-19页 |
1.5.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6 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0-23页 |
1.6.1 疏离感与社会支持 | 第20-22页 |
1.6.2 疏离感与心理健康 | 第22页 |
1.6.3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 第22-23页 |
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3页 |
3 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23-24页 |
3.1 理论价值 | 第23页 |
3.2 实践价值 | 第23-24页 |
4 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24-2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5-56页 |
研究一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问卷的修订 | 第25-33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3.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27页 |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页 |
3.4 心理测量学特征 | 第30-32页 |
3.4.1 信度检验 | 第30-31页 |
3.4.2 效度检验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3页 |
研究二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的现状研究 | 第33-44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3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总体现状 | 第34页 |
3.2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40页 |
3.2.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3.2.2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3.2.3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3.2.4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37-38页 |
3.2.5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网龄上的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3.2.6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4.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的总体现状讨论 | 第40页 |
4.2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性别差异的讨论 | 第40-41页 |
4.3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生源地差异的讨论 | 第41页 |
4.4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 | 第41-42页 |
4.5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 第42页 |
4.6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网龄上的差异讨论 | 第42-43页 |
4.7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上的差异讨论 | 第43-44页 |
研究三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44-56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44-45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5-48页 |
3.2 社会支持在网络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8-53页 |
3.2.1 中职网络疏离感对社会支持的回归 | 第49-50页 |
3.2.2 中职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 第50页 |
3.2.3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 第50-51页 |
3.2.4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 第51-52页 |
3.2.5 中介效应路径图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 | 第53-54页 |
4.2 社会支持在网络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3.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3.2 研究启示 | 第57页 |
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74页 |
附录1 中职生网络疏离感初测问卷 | 第63-67页 |
附录2 中职生网络疏离正式问卷 | 第67-71页 |
附录3 社会支持调查 | 第71-73页 |
附录4 心理健康调查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1.9-2014.9)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