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18页 |
0.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0.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0.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0.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0.1.3.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0.2 选题研究现状和前景 | 第15-17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0.2.3 选题研究前景 | 第17页 |
0.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0.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3.2 可行性分析 | 第18页 |
1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产生的相关背景 | 第18-23页 |
1.1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 第18-20页 |
1.1.1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导致人的生存危机 | 第18-19页 |
1.1.2 学术争鸣和“士”的勃兴 | 第19-20页 |
1.2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0-22页 |
1.2.1 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 | 第20-21页 |
1.2.2 原始宗教中的生命崇拜 | 第21页 |
1.2.3 古代典籍中的生命关怀 | 第21-22页 |
1.3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产生的区域文化背景 | 第22-23页 |
1.3.1 神秘而清虚的楚淮文化 | 第22-23页 |
1.3.2 楚淮文化中自由浪漫的生命气息 | 第23页 |
2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概述 | 第23-39页 |
2.1 生命本质:道生德蓄,自然真朴 | 第23-27页 |
2.1.1 “道生之、德蓄之”:生命的终极根源 | 第23-26页 |
2.1.1.1 生命之“道”衍生万物 | 第23-25页 |
2.1.1.2 生命之“德”塑造万物 | 第25-26页 |
2.1.2 “莫之命而常自然”:生命的本质规定 | 第26-27页 |
2.2 生命价值:生命本位、重身轻物 | 第27-30页 |
2.2.1 生命重于伦理道德 | 第28-29页 |
2.2.2 生命重于名利外物 | 第29-30页 |
2.3 生命态度:顺命安生、生死豁达 | 第30-36页 |
2.3.1 面对“生”的态度 | 第31-33页 |
2.3.1.1 顺命安生、无为自然的生存之道 | 第31-32页 |
2.3.1.2 处柔守弱、谦下不争的处世哲学 | 第32-33页 |
2.3.2 面对“死”的态度 | 第33-36页 |
2.3.2.1 死生一体的生死哲学 | 第34-35页 |
2.3.2.2 自然豁达的生死态度 | 第35-36页 |
2.4 生命境界:自然无待、身心超越 | 第36-39页 |
2.4.1 生命境界的三层次 | 第36-37页 |
2.4.2 生命境界的超越方法:自然无待、超越分别 | 第37-38页 |
2.4.3 理想境界的人格化身: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 第38-39页 |
3 对先秦道家生命思想的评价 | 第39-49页 |
3.1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9-42页 |
3.1.1 重视和珍惜生命的生命本位意识 | 第40页 |
3.1.2 顺应生命本真天性的自然关怀 | 第40-41页 |
3.1.3 关注内心世界和精神自由的超越意向 | 第41-42页 |
3.2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对教育的启迪 | 第42-46页 |
3.2.1 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填补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 | 第42-43页 |
3.2.2 有利于扭转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泛道德化,科学设置教育目标 | 第43-44页 |
3.2.3 有利于完善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 | 第44-45页 |
3.2.4 有利于扩展教育途径,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 第45-46页 |
3.3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的局限性 | 第46-49页 |
3.3.1 片面强调自然,忽略了人文和社会伦理价值 | 第46-47页 |
3.3.2 过分强调精神超越和心灵自由,却脱离了现实 | 第47-48页 |
3.3.3 缺乏催人向上的力量和积极作为的品格,思想较为消极 | 第48-49页 |
4 先秦道家生命思想在教育中的实践 | 第49-64页 |
4.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生命关怀 | 第49-53页 |
4.1.1 树立“法自然”的教育观念,顺应学生天性而不强求一致 | 第50-51页 |
4.1.2 树立生命为上的教育观念,统一生命的本然价值和社会价值 | 第51-52页 |
4.1.3 树立开放多元的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 第52-53页 |
4.2 科学设置教育目标,重视生命教育 | 第53-56页 |
4.2.1 培养个体生命意识,实现自然生命的尊重 | 第53-54页 |
4.2.2 教会个体生存处世之法,实现社会生命的保全 | 第54-55页 |
4.2.3 帮助个体获得心灵平静和精神自由,实现精神生命的超越 | 第55-56页 |
4.3 完善教育内容,构建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 第56-61页 |
4.3.1 生命意识教育 | 第56-58页 |
4.3.2 生死观念教育 | 第58-59页 |
4.3.3 生命理想教育 | 第59-61页 |
4.4 优化教育途径,多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 第61-64页 |
4.4.1 基本的教育原则:顺性无为、不言之教 | 第61页 |
4.4.2 具体的教育方法 | 第61-64页 |
5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