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对媒介转换中电影和文学关系的透视
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
艺术语言符号的生成及其言语形式
论诗歌语体中的超常搭配现象
小说翻译中的文体学方法
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归--论当代超时空文艺
文化群落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多元化
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
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对林译《块肉余生述》的个案分析
诗歌翻译的美学探索--论李白诗歌翻译中的审美主客体
论《傲慢与偏见》中幽默风格的翻译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接受美学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论译者的介入
文学翻译的语用连贯性研究
现代小品理论研究
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格局变革之联系及意义
论叙事作为修辞
文学的现代性与大众化的关系
文艺批评与传播媒介
文学理解中读者的主观作用
色彩与文学
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
“畅神”说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试析文学翻译中的过度归化与过度异化现象
从比较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翻译
苏曼殊译作的多维度描述性研究
《红楼梦》之诗词文化内容的翻译
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
隐蔽的活跃因子——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表象运动
《天路历程》中圣经意象的翻译——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
语境与文学翻译
翻译批评与读者反应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生态主义的召唤--论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艺学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
女性形象的诞生
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
格非文本的诗性张力
艺术的真理性问题研究--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
释“化”
论译者风格的显形--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的研究
试论文学翻译批评模式
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
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
1864-1966:中国英美诗歌翻译百年回顾
英汉文学翻译策略的历时性研究—也论归化与异化
叙事中的悬念
翻译的再生:诗歌翻译中文化交流的三个案例研究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