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精神分析是科学的 | 第9-13页 |
第二节 精神分析也是艺术的 | 第13-1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相关研究简介) | 第18-27页 |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关键词与要领 | 第27-66页 |
第一节 梦——是对象,是手段,也是启示 | 第28-32页 |
第二节 潜意识——黑屋子里的大量存在 | 第32-37页 |
第三节 力比多——性欲,二元论与冲突处境 | 第37-43页 |
第四节 儿童——必须的溯源,以及俄狄浦斯情结 | 第43-50页 |
第五节 压抑——是压制,也是保护,还是契机 | 第50-58页 |
第六节 升华——失性欲化,转移与创造 | 第58-66页 |
第二章 对作家的精神分析 | 第66-83页 |
引言 | 第66页 |
第一节 作家:常人与非常人之间 | 第66-72页 |
第二节 作家与性敏感 | 第72-76页 |
第三节 作家的幻想与自我分析 | 第76-83页 |
第三章 对文学内容的精神分析 | 第83-100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法 | 第83-87页 |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 | 第87-93页 |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上的精神分析 | 第93-100页 |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与策略 | 第100-124页 |
第一节 在“细枝末节”中发现问题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找到冲突及情结所在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叙事中的分析法 | 第108-113页 |
第四节 意象与象征中的蕴藏 | 第113-117页 |
第五节 以语词为单位的分析 | 第117-124页 |
第五章 中国的接受与“第二次弗洛伊德热” | 第124-150页 |
第一节 弗洛伊德进入中国的过程研究 | 第124-132页 |
第二节 中国的“第二次弗洛伊德热” | 第132-143页 |
第三节 “热”的分析及“热”的转型 | 第143-150页 |
余论 弗洛伊德之再次遭遇马克思 | 第150-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