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第二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第12-23页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第12-15页
 第二节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第15-18页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第18-20页
 第四节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第20-23页
第三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3-43页
 第一节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第23-29页
  一、文学的内涵第23-25页
  二、文化的内涵第25-27页
  三、文学生产与文化生产第27-29页
 第二节 文学生产方式第29-30页
  一、“文学生产方式”的提出第29页
  二、“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第29-30页
 第三节 文学生产要素及其关系第30-33页
 第四节 文学生产的本质: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第33-38页
  一、意识形态第33-36页
  二、审美意识形态第36-38页
 第五节 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第38-43页
  一、历史:不在场的在场第38-40页
  二、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第40页
  三、文学生产价值最终决定于阅读过程第40-41页
  四、有价值的文学生产和有价值的读者是可逆的第41-43页
第四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第43-48页
 第一节 理论意义第43-45页
  一、从文学生产角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第43-44页
  二、为深化和推进唯物史观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第44-45页
 第二节 现实意义第45-46页
  一、为文化理论研究积极介入社会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第45页
  二、为解决当代文化问题提供理论思考第45-46页
  三、为实现生存方式的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第46页
 第三节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限度第46-48页
  一、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第46-47页
  二、忽略了政治实践的无意识因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拼接技术研究
下一篇:远程全自动化凝固模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