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浅论塞克歌词之美
建军以来军旅歌词的艺术特征流变—(1927年-2013年)
管弦乐《带秋风》的创作思维及其特征
爵瓦索尼Epicadenza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点初探
武满彻《乡愁》作曲技法解读
板胡与乐队《南薰》作曲技术分析
不确定性音乐研究--以约翰·凯奇、斯托克豪森等四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例
初探尹明五管弦乐队作品《交响音画·韵》
管弦乐作品《阡陌》的作曲技法探究
爵士和声理论研究--以三套教程为例
杰尼索夫作品中的织体特征--兼及其主要音乐语汇研究
想象中的图画--以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世记》为例
从“中国制造”到“第三文化”--陈晓勇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与音高组织的研究
武满彻《安魂曲》和声写作分析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和声研究
黎锦光及其歌曲创作研究
20世纪8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研究
王苏芬古曲教学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视野下的传统曲式研究--以三部性结构为例
兴德米特钢琴套曲《调性游戏》曲式结构和演奏分析
谈钢琴伴奏中和声理论知识的应用
里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研究
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创作技法分析
德沃夏克音乐创作的多元性探究
《和声学教程》(增订重译版)“绪言—第三十五章”所存问题之我见
陈怡音乐作品民族化创作风格的特点及启示--基于和声学理论方法的研究
斯托克豪森作品《群》的音乐空间思维
管弦乐制作中的人性化技巧研究
电影音乐创作中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应用研究
电脑音乐在传统配器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施尼特凯《安魂曲》对莫扎特《安魂曲》的沿袭与创新
电子与原声的声音之“和”—原创电子音乐《兰·韵》的创作思维及技术解析
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与政治--以其四部交响曲为例
节奏类游戏的音乐创作探析--以M2U作品为例
融合与构想--论和声思维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培养
贝里奥创作技法研究--以《交响曲》为例
理查·施特劳斯39首艺术歌曲的和声研究
威廉·舒曼管弦乐曲《新英格兰三联画》创作技法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交响曲中奏鸣曲式结构特征
布里顿声乐套曲《Winter words(冬之语)》和声研究
民族性与现代性之融合--高为杰《白马印象》音乐分析
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和声研究
从电影音乐作品中看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共性与异性
从作品《脸谱Ⅰ》整体架构中解析多元材料的对比与融合
奥利维尔·纳森《惠特曼组诗》创作技法研究
《苍歌引》作品与演奏分析
从鲁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
基于音列的音高组织方式--以《伊国》、《消逝的声音》和《第三种声音》为例
多风格复调在中国新音乐中的应用
王西麟室内乐作品《铸剑二章》的和声技术研究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