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现代性之融合--高为杰《白马印象》音乐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关于高为杰及其音乐创作 | 第10-11页 |
| 二、《白马印象》作品简介 | 第11-12页 |
| 三、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白马印象》的创作与结构形态分析 | 第14-22页 |
|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素材来源 | 第14-15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14页 |
| 二、民族化的素材来源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结构分析 | 第15-22页 |
| 一、交融性的结构原则及类型分析 | 第16-20页 |
| 二、多种结构原则相结合的的运用特征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主题及音高组织的技法分析 | 第22-43页 |
| 第一节“三音列”动机的贯穿性发展 | 第22-25页 |
| 一、动机的旋律性贯穿运用 | 第22-24页 |
| 二、动机的和声化运用 | 第24页 |
| 三、动机的音型化持续运用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核心音程分析 | 第25-27页 |
| 一、核心音程的具体形态 | 第25页 |
| 二、核心音程的贯穿性应用 | 第25-27页 |
| 第三节“白马音调”主题分析 | 第27-39页 |
| 一、“白马音调”主题旋律的具体形态 | 第28-29页 |
| 二、“白马音调”主题的衍生性发展分析 | 第29-39页 |
| 第四节 现代性调式调性技法分析 | 第39-43页 |
| 一、现代性音高思维 | 第39-40页 |
| 二、泛调性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多声组织关系技法分析 | 第43-62页 |
| 第一节 现代性的和声技法分析 | 第43-50页 |
| 一、现代化的和弦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 二、和弦序进特征 | 第47-50页 |
| 第二节 中西结合的复调技法分析 | 第50-56页 |
| 一、传统支声复调与平行进行的结合 | 第50-51页 |
| 二、模仿复调 | 第51-53页 |
| 三、融合性的对比复调 | 第53-55页 |
| 四、节奏复调 | 第55-56页 |
| 第三节 持续声部分析 | 第56-62页 |
| 一、持续声部的具体形态和应用 | 第56-61页 |
| 二、持续声部的作用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其他音乐参数的技法分析 | 第62-72页 |
| 第一节 中西融合的配器技法分析 | 第62-68页 |
| 一、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 | 第62-63页 |
| 二、色彩性乐器的使用 | 第63页 |
| 三、乐器之间音色的结合 | 第63-67页 |
| 四、配器的结构力作用 | 第67-68页 |
| 第二节 节奏节拍技法分析 | 第68-70页 |
| 一、节奏形态分析 | 第68-69页 |
| 二、节拍技法分析 | 第69-70页 |
| 第三节 速度、力度的结构力作用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