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红色歌曲歌词中的国家形象的建构--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亨德尔与莫扎特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演唱风格的对比研究--以两首花腔女高音《欢呼雀跃》为例
舒曼《彩叶集》的音乐创作风格与演奏提示
格拉祖诺夫第二弦乐四重奏多声思维特点研究
韩兰魁交响乐作品分析与研究--以《音诗—丝路断想》、《音画—梦浴华清》为例
力度的表现意义及结构功能
利盖蒂《汉堡协奏曲》创作技法之音高组织
皮埃尔·布列兹《Notations》Ⅰ&Ⅱ作曲技法分析
西方早期对位技法--从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的演进
关于塔涅耶夫《弦乐四重奏(op.4)》的分析研究
《图画展览会》—从钢琴到乐队的配器思维分析
兴德米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亨利·迪蒂耶《时光之影》音色对比与音色布局初探
奥利维尔·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作曲技法分析
亨德米特的和声技法及其应用研究
威伯恩《协奏曲》OP.24音乐音高结构分析
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作品分析与指挥解读
叛逆与回归--潘德列茨基《波兰安魂曲》研究
论教学歌剧《文成公主》管弦乐配器的艺术特色
罗西尼艺术歌曲初探
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之研究
肖邦叙事曲的创作探析与演奏诠释
诗·情·境--论音乐历史中“四季”题材两种不同体裁的表达
《内心听觉》译文与《内心听觉》评述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研究
梁雷室内乐《迷楼》的创作观念与技法研究
五月天的摇滚歌词研究
新派爵士乐波萨诺瓦(Bossa Nova)风格的创作特征研究
《弥渡花》创作特征的研究
以《梦里水乡》为例谈电脑音乐技术在“新民乐”发展中的优势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空间构成要素的研究
论曼海姆乐派交响曲承前启后的作用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合唱作品《蒙古靴》的音乐形态分析
杜兆植 交响诗《成陵祭》音乐形态研究
尚德义歌曲创作中的花腔技术微探
中韩电子音乐创作与教育发展历史的对比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和弦生成和歌词创作算法的研究
论莫扎特交响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以《C大调“朱庇特”41交响曲》为例
印青《蓝色爱情海》的意境塑造微探
门德尔松序曲《赫布利底群岛》中写意美初探
阐述帕德雷夫斯基《音乐会幽默曲六首》Op.14的“幽默”性
聂耳《铁蹄下的歌女》的艺术特征
阿拉腾奥勒音乐作品旋律艺术研究
竹笛与电子音乐《骊山吟》作品分析
论肖邦叙事曲中的复调元素及其演奏
圣桑《动物狂欢节》分析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配器分析
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戏曲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的结合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