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
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的形象塑造
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
浙江筝艺在上海的发展
王国维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
宋代教坊乐制研究
汉代丧仪音乐中礼、俗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论宝卷及其演变
从康德到汉斯立克--试论19世纪绝对音乐观念的演进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特征论
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陈旸及其《乐书》研究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
明清唱乐记录的初步研究
明代歌舞的初步研究
福建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
明代唱乐的初步研究
性别视角下的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刘天华二胡教学活动的初步研究
朱熹主要音乐著述的文献学研究——以《朱文公文集》为中心
宋代乐器研究
《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
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
18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
“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
先秦时期我国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及其现实参照性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合唱艺术研究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中国少儿歌曲创作百年轨迹
抗争与融合——二十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流变
苏北赵庄唢呐班音乐文化之研究
中国拉奏弦鸣乐器史源新探
中国笛箫文化
乐户流变研究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科技研究
中国传统唱论的历史观照及其现实价值
论西域音乐文化中的龟兹乐
拉莫—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黑人音乐家和摇摆乐时代
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音乐思想研究
朝鲜半岛对中国雅乐的接受、传承与变衍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试论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兼谈早期键盘变奏曲的发展
木卡姆学的历史与现状
论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蒂皮特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
我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综述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