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特征论
第一章 中日音乐文化源流脉络 | 第1-20页 |
第一节 中日音乐交流通道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唐以前的中日音乐概貌 | 第13-17页 |
1.中国音乐 | 第13-15页 |
2.日本音乐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唐代中国历史文化概况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途径 | 第20-37页 |
第一节 遣唐使制度与音乐文化交流 | 第20-26页 |
1.遣唐使来华的目的 | 第20-21页 |
2.遣唐使的分期 | 第21-22页 |
3.遣唐使的构成 | 第22-24页 |
4.遣唐使的外交身份和文化使命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中日音乐交流的多重通道 | 第26-37页 |
1.遣唐留学生、学问僧 | 第28-30页 |
2.中日佛教往来与音乐交流 | 第30-32页 |
3.遣唐使带回国的成果 | 第32-34页 |
4.唐代中日民间文化往来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不平衡特征 | 第37-54页 |
第一节 伎乐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燕乐 | 第39-44页 |
第三节 踏歌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散乐和声明 | 第47-49页 |
第五节 中国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的传入 | 第49-54页 |
1.礼乐思想的传入 | 第49-52页 |
2.音乐理论的传入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形态比较 | 第54-59页 |
第一节 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唐燕乐与日本雅乐的形态比较 | 第55-59页 |
第五章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包容性特征 | 第59-83页 |
第一节 平安乐制改革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日本音乐机构的建制 | 第61-64页 |
第三节 本土音乐综合建设方案 | 第64-67页 |
1.乐器的整理统合 | 第64页 |
2.乐音组织(调与音阶)的整理统合 | 第64-65页 |
3.乐舞的制度和传统古乐舞的改革 | 第65-67页 |
第四节 雅乐的传入情况和本土化创作 | 第67-72页 |
第五节 本土化音乐的诞生 | 第72-79页 |
1.催马乐 | 第72-75页 |
2.朗詠 | 第75-76页 |
3.披讲 | 第76-77页 |
4.今样 | 第77-79页 |
第六节 日本化声明 | 第79-83页 |
1.和赞 | 第79-80页 |
2.讲式 | 第80页 |
3.极乐声歌 | 第80页 |
4.声明的种类、音乐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80-83页 |
第六章 唐代中日音乐交流的历史解析 | 第83-93页 |
第一节 地缘特征与音乐文化类型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结论 | 第87-93页 |
【附】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后记 | 第96-98页 |
【附】 日本音乐年表 | 第98-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