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现代”与左翼之间--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等人为中心
1940年代美国华文文艺刊物《新苗》及其作品研究
沈从文创作中的情绪记忆研究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研究
形式的政治--论周作人1930年代散文的政治性表达
走向延安的丁玲
萧军在延安
小说家的诗 诗人的小说--论沈从文诗和小说的关系
西北战地服务团研究
《北斗》杂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
桂林《野草》文学场域下的左翼话语建构
沈从文四十年代创作的“晦涩”风格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蒋光慈研究
论胡适科学观念对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及批评新范式形成的影响
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
南社的文学转型研究--以《民国日报》文艺副刊(1916-1923)为研究样本
论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身份建构与历史记忆:《新女性》期刊研究
文艺宣传与场域竞争--论《文化批判》的左翼文艺传播
健全的个人主义--新月派对西方文学思想的重构
胡适:反儒家的“儒家”
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撰写研究--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
民国武进“兰社”研究
朱自清序跋文体形态研究
1942年之前延安文学生态研究
论五四女作家“姐妹情谊”书写的困境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初探
周扬:在政治与文艺之间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向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旅英作家的英语书写与民族想象
正中书局的新文学出版研究(1931-1949)
郑伯奇文艺思想研究
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研究
若即若离--王鲁彦创作与左翼文学关系考论
论韩侍桁的文学批评
游移于京派与左翼之间--师陀创作研究
审美与政治的变奏—姚蓬子文学创作研究
蹇先艾主编《贵州日报》文艺副刊《新垒》的文化活动研究
民国时期的甘肃流徙文学研究
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以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921-1941)
困境中的坚守—论未名社中“霍邱帮”的文学实践
此“情”可待成追忆—民国文人情书记忆研究
新文学初期的乡绅形象研究(1918-1927)
平衡与节制--《学衡》杂志杂缀栏目审美倾向与文化内涵研究
沈从文北京早期文学传播研究
“左翼文学批评”的生成与演变—文学思潮视野中的“左翼批评话语史”
丁玲研究在美国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
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
在限制中寻求自由--1930年代文学场中的论语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