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土改文学研究
周扬早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前期京派文人的精神停泊地--《骆驼草》周刊研究
沦陷区女性文学叙事研究
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的“同构”与“共生”
《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
黎锦明与革命文学的关系考察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广告研究--以五个广告事件为例
上海《民国日报·杭育》副刊研究(1924年-1925年)
巴蜀作家的近现代历史叙事研究
新时期以来胡风形象的历史演变--以《新文学史料》为中心的讨论
瞿秋白文学“矛盾性”及其文化阐释
厦门大学校园抗战文艺研究
刘呐鸥文艺观溯源
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观念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
论苏曼殊作品中的游侠精神
吸收与转化--论郁达夫文艺观中的尼采影响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知识谱系建构中的日本因素
文学编辑对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形象塑造中的作家文化身份建构--以《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精神》与《吾国与吾民》为例
现代初期女性文学样态研究--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
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叙事研究
“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
郁达夫与左翼文学
沉钟社与《骆驼草》—围绕文艺青年与青年导师的关系展开的历史考察
四川抗战“文学景观”研究--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考察
1920年代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郑振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研究(1919-1922)
苏青的文学出版活动研究
论吕碧城的文化选择及文学创作
现代中国文学的洋装书写--半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1930年代的旅行体验和现代性想象--以《旅行杂志》(1927-1937)为中心
战时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文学与人生--以《吴宓日记》为考察对象
半殖民语境下现代中国文学的教堂书写
四川茶馆的现代文学书写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新文学研究
延安作家的日常生活与个人心态--以萧军日记为主要考察对象
半殖民中国的医院空间书写
1920年代创造社文学广告的“青春”趣味研究
《黄河》文艺月刊研究
变态的“五副面孔”--以新感觉派为中心的考察
左翼知识分子立场与“革命文学”论争研究
《人间世》杂志研究
论闻一多的文学语言观
《大众文艺丛刊》研究
革命的“征鸟”—白薇创作研究
“人”的观照下周作人的巫鬼书写
论林语堂的孔子书写
冯雪峰与周扬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之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