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研究在美国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0.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0.1.1 重新评价丁玲的需要 | 第12页 |
0.1.2 系统解读美国学界丁玲研究的需要 | 第12-13页 |
0.1.3 具有比较文学学科意义 | 第13页 |
0.1.4 有助于开掘中国大陆丁玲研究的深度 | 第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0.2.1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丁玲研究 | 第13-14页 |
0.2.2 海外丁玲研究之研究 | 第14页 |
0.2.3 美国学界丁玲研究之研究。 | 第14-16页 |
0.2.4 中美丁玲研究之比较研究 | 第16-18页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3.2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0.4 论文的构成 | 第19-22页 |
第1章 丁玲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历史 | 第22-50页 |
1.1 丁玲在美国传播与研究的社会语境 | 第22-29页 |
1.1.1 二战后美国社会概况 | 第22-23页 |
1.1.2 二战以后中美关系的变迁 | 第23-24页 |
1.1.3 二战后美国文学理论及研究范式的变迁 | 第24-26页 |
1.1.4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历史 | 第26-29页 |
1.2 丁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概况 | 第29-33页 |
1.2.1 丁玲与美国人士的接触与交流 | 第29-30页 |
1.2.2 丁玲作品在美国的译介 | 第30-31页 |
1.2.3 丁玲在美国的学术研究概况 | 第31-33页 |
1.3 丁玲研究者的代际变迁 | 第33-49页 |
1.3.1 第一代研究者:二元对立中的丁玲解读 | 第33-39页 |
1.3.2 第二代研究者:尊重理解中的丁玲研究 | 第39-43页 |
1.3.3 第三代研究者:多维视野中的丁玲阐释 | 第43-4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2章 美国学界丁玲女性情爱书写探讨 | 第50-73页 |
2.1 丁玲对新女性的大胆情爱书写 | 第50-59页 |
2.1.1 情爱书写的热情与大胆 | 第50-51页 |
2.1.2 情爱书写中的生活与虚构 | 第51-53页 |
2.1.3 情爱书写中的性爱与革命 | 第53页 |
2.1.4 情爱书写中的叛逆与独立 | 第53-55页 |
2.1.5 情爱书写中女性欲望的意义 | 第55-57页 |
2.1.6 情爱书写中的优生学价值 | 第57-59页 |
2.2 丁玲新女性情爱书写中的救赎与超越 | 第59-70页 |
2.2.1 新女性的尴尬处境 | 第59-62页 |
2.2.2 新女性的反省与搏斗 | 第62-66页 |
2.2.3 新女性的救赎与超越 | 第66-7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3章 美国学界丁玲的女性与革命研究 | 第73-95页 |
3.1 丁玲文学的转向论和统一论 | 第73-82页 |
3.1.1 丁玲文学创作的两次转向论 | 第73-77页 |
3.1.2 丁玲文学创作的前后统一论 | 第77-82页 |
3.2 革命女性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 | 第82-92页 |
3.2.1 丁玲曲折的革命历程 | 第83-85页 |
3.2.2 丁玲面临的巨大风险 | 第85-87页 |
3.2.3 难以言说的革命女性 | 第87-9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4章 美国学界丁玲作品政治性与文学性的纷争 | 第95-113页 |
4.1 传统政治与艺术角力中的丁玲解读 | 第95-104页 |
4.1.1 丁玲作品是“宣传的滥调” | 第95-97页 |
4.1.2 丁玲是批评现存社会秩序的作家 | 第97-100页 |
4.1.3 丁玲是具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 | 第100-104页 |
4.2 当代文化批评视野中的丁玲研究 | 第104-110页 |
4.2.1 丁玲的性别政治“现代女人如何做女人” | 第104-107页 |
4.2.2 丁玲的文学创作是社会(革命)实践 | 第107-11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5章 美国学界丁玲研究的价值审视 | 第113-125页 |
5.1 美国丁玲研究的洞见与成就 | 第113-116页 |
5.1.1 开阔了丁玲研究视域 | 第113-115页 |
5.1.2 阐释了丁玲主体性建构历程 | 第115-116页 |
5.1.3 构建了多维的丁玲形象 | 第116页 |
5.2 美国丁玲研究中的汉学主义表现 | 第116-123页 |
5.2.1 对中国现代革命的偏见 | 第117-119页 |
5.2.2 对丁玲文学革命转向的偏见 | 第119-120页 |
5.2.3 丁玲研究者的理论来源与研究标准 | 第120-122页 |
5.2.4 丁玲研究者的身份认同 | 第122-12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结语 | 第125-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在学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