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个人主义--新月派对西方文学思想的重构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29页 |
第一节 作为文学群体的新月派 | 第15-18页 |
一、新月派、新月社与新月诗派 | 第15-17页 |
二、新月派的主要刊物 | 第17-18页 |
三、新月派的成员 | 第18页 |
第二节 新月派的研究动态 | 第18-26页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3页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23-26页 |
第三节 新月派的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第一章 健全的个人主义:新月派文学思想的内核 | 第29-52页 |
第一节 与鲁迅个人主义思想的差异 | 第30-37页 |
一、意志与理性 | 第30-32页 |
二、摩罗精神与文化理性 | 第32-34页 |
三、国民性:批判与重塑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与前期创造社个人主义思想的差异 | 第37-44页 |
一、情感的反抗力量与中正平和 | 第38-40页 |
二、表现的冲动与自我抑制 | 第40-42页 |
三、艺术偏至与社会责任 | 第42-44页 |
第三节 与京派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差异 | 第44-51页 |
一、纯美人性与普遍人性 | 第45-47页 |
二、人生趣味与精英趣味 | 第47-49页 |
三、平民文学与健全个人主义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章 自我的发现:健全个人主义的西方资源 | 第52-87页 |
第一节 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性 | 第52-59页 |
一、华兹华斯的人性自然观 | 第53-55页 |
二、拜伦的个人意识 | 第55-57页 |
三、雪莱与想象的创造功能 | 第57-59页 |
第二节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人性观 | 第59-66页 |
一、理性对情感的节制 | 第60-62页 |
二、道德自我二元论 | 第62-63页 |
三、人性:人文的标准 | 第63-66页 |
第三节 杜威新个人主义的个人观 | 第66-72页 |
一、尊重个人的差异性 | 第66-68页 |
二、个人的社会性 | 第68-70页 |
三、人性可塑性:社会环境的改进作用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新古典主义的理性法度 | 第72-79页 |
一、蒲柏的自然理性法度 | 第73-75页 |
二、约翰逊的普遍人性 | 第75-77页 |
三、布瓦洛的“爱义理” | 第77-79页 |
第五节 意象派的个性意识 | 第79-86页 |
一、弗莱契的色彩灵感 | 第79-81页 |
二、洛威尔的个人感受元素 | 第81-83页 |
三、庞德的自由精神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三章 性情与伦理:健全个人主义的中国渊源 | 第87-112页 |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理性与中庸 | 第87-95页 |
一、孔子仁学:人的内在价值 | 第87-89页 |
二、孔子礼学:内心的秩序 | 第89-91页 |
三、宋明理学对“理”的认知 | 第91-93页 |
四、以人为贵的思想 | 第93-95页 |
第二节 道家的静逸自由观念 | 第95-102页 |
一、老子之常道:事物发展之通则 | 第96-98页 |
二、庄子“与道为一”的自由境界 | 第98-100页 |
三、个体生命间的会通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魏晋名士的任情放达 | 第102-111页 |
一、孤傲狂狷不拘礼法 | 第102-104页 |
二、胸襟宽仁率性真情 | 第104-106页 |
三、品德高尚清谈论理 | 第106-109页 |
四、山水之美孕育艺术心灵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以理驭情:个人主义思想的重构 | 第112-134页 |
第一节 浪漫主义极端个人观的柔和化 | 第112-119页 |
一、传统与使命:个性自由基础上对责任的强调 | 第112-115页 |
二、旅行与语境: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 第115-116页 |
三、对接与互补:以中庸适度节制激进自我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混乱现状的秩序化 | 第119-126页 |
一、理性秩序的建设:以胡适的思考为中心 | 第119-121页 |
二、对彻底批判文化传统的反思:梁实秋的追思 | 第121-124页 |
三、文学的纪律与规范:梁实秋与闻一多的探索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社会人格的伦理化 | 第126-132页 |
一、文学“载道”观念在人格建设上的投射 | 第126-128页 |
二、伦理标准下的人性观 | 第128-130页 |
三、伦理标准高于审美标准 | 第130-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新月派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意义 | 第134-151页 |
第一节 要求建立现代文化秩序 | 第134-140页 |
一、“五四”时期“全盘西化”观产生的问题 | 第134-135页 |
二、以现代文化秩序解决现代性混乱危机 | 第135-138页 |
三、以现代文化秩序取代不合时宜的规矩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建基于个人自由的现代理性精神 | 第140-144页 |
一、要求自觉运用理性的自由 | 第140-141页 |
二、与自强相伴的现代理性 | 第141-143页 |
三、文化精英对人权的重视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健全人格:一种民主的文化理想 | 第144-150页 |
一、建立新的文化道德观 | 第145-147页 |
二、个体超出群体的社会关系 | 第147-148页 |
三、个人精神与日常生活的调和 | 第14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语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