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探寻被遮蔽的生命样态—石评梅论--The Comment on Shi Pingmei
抗美援朝文学研究--以1950年代《解放军文艺》为个案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肖子”形象研究
《光明》杂志研究
现代文坛派系研究--以陈源为纽带的考察
“性灵观”和“雅舍精神”--林语堂和梁实秋“生活艺术化”观念的比较研究
现代作家笔下仆人形象研究
从长兄如父到纯粹的人--周作人的鲁迅观
未有“左联”以前:1927-1929年左翼文学运动考论
“自我”视野中的他者形象--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鬼子”形象
论巴金早期创作的思想根源和文学谱系
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留学生形象及心理
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
老舍新中国时期创作心态论
消解与建构--论许地山作品的独特性
家庭伦理与文学叙述--以《新青年》(1915-1920)及其“同人群体”为中心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对其《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作学术史解读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与实践
周作人女性观的建构及其意义
《新青年》“随感录”研究
周作人白话文的语言风格特征分析
《语丝》中的文类研究
起于绝望,止于苍凉--论张爱玲的存在意识
童心·佛心·为人生--丰子恺文艺思想研究
论叶紫对左翼主流批评话语的游离
左翼文学中的还乡叙事研究
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
“禅心寂寂似童心”—论废名的儿童观
癫狂形象--中国现代危机的表征
被放逐的失语者--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研究
身份与学术--论作为学者的朱自清
从民间理想到社会现实--论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五四新文学论争语境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化策略研究
“力”与“韵”的调和之美--顾随文艺思想研究
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性别议题:《中国妇女》(1939-1941)研究
老舍理想国的三重沦陷
“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
论冰心“爱”的思想
坚守与蜕变—论东北作家群的分化、衰微
林语堂在韩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新文学的反动--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
现代东北作家群的当代命运和创作走向--后东北作家群寻踪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三个“人学”断面及李健吾的剧作实践
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研究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论基督教文化对苏雪林与冰心文学创作的影响
追崇老庄:许地山道家思想研究
1930年代苏雪林作家论研究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