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第1章 构成师陀创作倾向的主客观因素 | 第15-22页 |
| 1.1 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陶醉与向往 | 第15-17页 |
| 1.2 民族危亡与社会黑暗激发的革命与救亡情怀 | 第17-20页 |
| 1.3 接纳五四启蒙文学的艺术滋养 | 第20-22页 |
| 第2章 游移于京派与左翼之间 | 第22-36页 |
| 2.1 自然人性叙事与革命救亡叙事的潜在对话 | 第22-27页 |
| 2.1.1 人性与阶级意识的互融:以《三个小人物》为例 | 第22-25页 |
| 2.1.2 诗意风景下的革命叙事:以《牧歌》为例 | 第25-27页 |
| 2.2 在“京派”与“左翼”之间游移与转变 | 第27-36页 |
| 2.2.1 左翼创作范式与京派创作范式的曲折运动 | 第27-32页 |
| 2.2.2 主流意识凸显,京派边缘化 | 第32-36页 |
| 第3章 个性主义影响下的启蒙叙事 | 第36-45页 |
| 3.1 “个性化”写作 | 第36-38页 |
| 3.2 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 第38-41页 |
| 3.3 再度审视男性知识阶层 | 第41-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