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民国时期的甘肃流徙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20页
    一、选题的研究对象第11-14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4-16页
    三、选题意义与思路第16-20页
第一章 民国甘肃:现代文化演进中的边缘场域第20-42页
    第一节 晚清民国之际的文化思潮第20-26页
        一、晚清变革之音与“理学”保守思潮第21-23页
        二、“五四”风云与《新陇》青年学子第23-26页
    第二节 “开发西北”风潮与30年代的甘肃文坛第26-31页
        一、《自由之花》与30年代初期的文学境况第26-28页
        二、“开发西北”与纪行体文学的兴起第28-31页
    第三节 “抗敌建国”与战争初期的文艺大众化倾向第31-36页
        一、西北大后方文学中心的形成与抗战初期的文学境况第31-33页
        二、《现代评坛》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第33-36页
    第四节 “战争余波”与四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形态第36-42页
        一、黑暗时局与讽刺、批判现实的文学思潮第37-39页
        二、黎明曙光与走向“人民文艺”的文学第39-42页
第二章 民国甘肃“流徙文学”的形成及其演变进程第42-69页
    第一节 “战时乱离体验”与“流徙文学”第42-47页
        一、“流徙者”的乱离体验及其聚合第43-44页
        二、“流徙文人”的韧性精神第44-47页
    第二节 “流徙文学”的格局影响第47-58页
        一、文化内迁与民国甘肃的人文期刊第48-50页
        二、流徙文人与民国甘肃的戏剧运动第50-52页
        三、流徙文人与甘肃地区的文学社团及文人圈第52-55页
        四、流徙文人的文学创作及其与全国文坛的关联第55-58页
    第三节 “流徙文学”的意义及其反思第58-69页
        一、“地域意识”的形成及西北文艺的提倡第59-61页
        二、西北青年的“发现”与“战斗文艺”的反思第61-64页
        三、“精神原乡”觅寻中的迷失与重构第64-69页
第三章 西北旅行及现代文艺的传播与反响第69-99页
    第一节 萧军的“流亡之旅”第69-80页
        一、亡国体验中的“奴隶”身份与觉醒的“斗士”精神第70-72页
        二、鲁迅思想的影响、传播及其分歧差异第72-75页
        三、战争时期的名士风流与浪子情缘第75-80页
    第二节 茅盾的“文艺指导”第80-90页
        一、西北风物的描绘与流徙作家的观感印象第80-82页
        二、抗战初期文化境况及茅盾的文艺指导第82-85页
        三、茅盾的战时文艺观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反响第85-90页
    第三节 老舍的“西行观感”第90-98页
        一、文艺作家的“战时使命”与现实纠葛第90-92页
        二、老舍的西北印象观感及文学活动第92-95页
        三、战时的“通俗文艺观”及其反响第95-98页
    附表:老舍行程及文学活动简记第98-99页
第四章 边域书写及西部精神的内化与抒怀第99-134页
    第一节 冯振乾的“血火吟唱”与“新边塞诗”倾向第99-111页
        一、民族危亡时局中的“血”与“火”的吟唱第100-103页
        二、“月夜漫游”与“生命情思”的凝成第103-105页
        三、西北诗歌运动的开展及“新边塞诗”的探索第105-111页
    第二节 于赓虞的“边域言行”与“诗教理想”第111-123页
        一、激昂时潮中的孤独行吟第111-114页
        二、“摩罗精神”的余音与异域文明的书写第114-117页
        三、“诗教人生”的使命与“文艺复兴”的理想第117-123页
    第三节 牛汉的“草原篇章”与“革命之路”第123-132页
        一、“沙漠之子”与“西中国的歌吟”第123-126页
        二、民族苦难记忆与家国命运的融合第126-129页
        三、“革命斗士”的身份认同及其生命历程的转折第129-132页
    附表:牛汉西北行程及文学活动简记第132-134页
第五章 原乡求索及个体生命的沉迷与深思第134-161页
    第一节 陈敬容“生命诗学”的变奏第134-145页
        一、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爱怜之诗第135-138页
        二、婚姻的痛苦磨难与忧郁之作第138-140页
        三、自由理想的追求与忏悔之音第140-145页
    第二节 回族诗人沙蕾的“浮世颓文”第145-152页
        一、家国危难中的民族身份融合第145-147页
        二、偏寓西北的抒情篇章与浮世颓文第147-152页
    第三节 李泊的“唯美诗艺”与“现代书写”第152-160页
        一、象牙迷宫中的美妙诗行与波德莱尔诗学第152-154页
        二、暴风雨中的行吟及其“革命前文学”形态第154-156页
        三、都市生活的现代书写及其“新综合”诗学趋向第156-160页
    附表:李泊西北行程及文学活动简记第160-161页
结语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附录第174-18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马丁·艾米斯小说研究
下一篇: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