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1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 | 第12-18页 |
1.1 成立初期 自树一帜 | 第12-13页 |
1.2 厉兵秣马 枕戈待旦 | 第13-15页 |
1.3 “西战团”员群英荟萃 | 第15-16页 |
1.4 《战地》创刊旭日初升 | 第16-18页 |
第2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前线 | 第18-34页 |
2.1 首赴晋陕(1937年8月——1938年秋) | 第18-24页 |
2.1.1 跋山涉水 到山西 | 第19-22页 |
2.1.2 英勇抗敌 在西安 | 第22-23页 |
2.1.3 荣归待命 返延安 | 第23-24页 |
2.2 转战晋察冀(1938年秋——1944年5月) | 第24-31页 |
2.2.1 养精蓄锐 整装待发 | 第24页 |
2.2.2 激昂青云 在晋察冀 | 第24-27页 |
2.2.3 欣欣向荣 “少艺队” | 第27-28页 |
2.2.4 立身扬名 “乡艺班” | 第28-29页 |
2.2.5 不辱使命 凯旋延安 | 第29-31页 |
2.3 “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时的主要团员及领导介绍 | 第31-34页 |
第3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文学创作 | 第34-48页 |
3.1 丁玲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 | 第34-37页 |
3.2 田间与街头诗 | 第37-39页 |
3.3 “西战团”的戏剧创作 | 第39-48页 |
3.3.1 话剧 | 第40-42页 |
3.3.2 活报剧 | 第42-44页 |
3.3.3 秧歌剧 | 第44页 |
3.3.4 歌剧《白毛女》 | 第44-48页 |
第4章 “西战团”的意义和贡献 | 第48-54页 |
4.1 “西战团”对抗日民族斗争的贡献 | 第48-49页 |
4.2 “西战团”文学创作的成就 | 第49-50页 |
4.3 “西战团”对新中国文艺宣传的启示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