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现代文学中的启蒙者、革命者和自由者--从“中国形象”角度的一种考察
高长虹“意志书写”研究
论郁达夫与宗教文化
大革命时期的文学风貌研究--以《中央副刊》为中心
陕北苏区文艺研究
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
七月派与延安文艺关联研究
《创造》季刊的历史书写研究
论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
良友文学广告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形象论--以鲁迅、蒋光慈、钱钟书为中心
论“五四”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反思
四十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萧军
周作人的日本体验与“为人生”的文学创作
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
自觉皈依与潜在反叛--论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洪水母题
中国新文学早期作家笔名研究--以鲁迅、茅盾等新文化运动先锋为例
《太白》杂志与大众语运动
论废名的形成--以《阿赖耶识论》为重点
唯美而不颓废--向培良综论
世纪末思潮下的中国新感觉派
景由象生--以张爱玲笔下的“车”为视角
1940年代重庆流寓作家创作研究
“五四”前期周作人“未来国民”观念研究
“战斗”与“发见”: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研究
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疾病书写
“老舍文学”中的“但丁之影”
《水星》月刊(1934.10-1935.6)研究
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精神觉醒
林语堂的“半半”人生观与文学书写
柔石新论
浅论陈衡哲的女性观
烽火文心--抗战文学期刊《烽火》(《呐喊》)研究
性别视角下五四文学中贞节问题研究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和谐而独异的交响曲--论孙犁前期小说与京派文学的关系
胡风对黑格尔的接受与反抗研究
陶晶孙文学创作中的身体话语研究
伪满洲国时期“附逆”作品探究
从《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论巴金和明兴礼的信仰
马博良与四十年代上海文坛
试论中国“幽默文学”的建构(1932-1937)--以林语堂的文学实践为中心
基于史料发掘的王平陵研究--以其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为中心
朱自清形象的追寻与探究
新文学 新学术—燕京大学国文系的文学教育研究(1919-1937)
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反抗空间的形成--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但娣研究
国文如何教育:1940年代的中学国文教育论争--以《国文月刊》、《国文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探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