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民国文人情书记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由情书通往回忆 | 第11-30页 |
第一节 情书与回忆 | 第11-18页 |
书信文体功能的演变 | 第11-14页 |
回忆概念的建构 | 第14-16页 |
情书作为回忆载体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恋爱”文化与“情书”诞生 | 第18-24页 |
暗自传情的书写传统 | 第18-20页 |
新思潮的冲击 | 第20-21页 |
爱情书写方式的新变化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民国文人情书里的记忆类型 | 第24-30页 |
书写形式的多样性 | 第24-26页 |
审美意象的延续 | 第26-27页 |
特殊的隐喻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民国文人情书里的回忆与认同 | 第30-48页 |
第一节 被建构的自我 | 第31-35页 |
与过去的“我”相遇 | 第31-32页 |
“我”与“我们”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回忆之地与恋人共同体 | 第35-42页 |
青岛回忆-情绪 | 第36-38页 |
北京回忆-承诺 | 第38-39页 |
之江回忆-改写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共同记忆与身份认同 | 第42-48页 |
灵肉合一的现代爱情观 | 第42-44页 |
创伤记忆与民族认同 | 第44-46页 |
记忆的共同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情书回忆及其意义 | 第48-64页 |
第一节 情书回忆化及其必要性 | 第48-52页 |
数字时代的情感、记忆、遗忘 | 第48-49页 |
情书的碎片化与回忆化 | 第49-51页 |
当代青年的认同危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记忆之场里的力量角斗 | 第52-58页 |
消费主义 | 第53-55页 |
媒介传播 | 第55-56页 |
都市文化与娱乐化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情书回忆的价值 | 第58-64页 |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补充 | 第59-60页 |
记忆共同体应有之义务 | 第60-61页 |
怀旧与文化身份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