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摘要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1.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20页 |
2.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24页 |
3.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4.研究目标和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5.晚清民国时期中德关系概述 | 第27-32页 |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上):魏玛兴衰(1921-1933.01) | 第32-61页 |
1.1 德国国内局势 | 第32-42页 |
1.2 一战遗留问题的解决和妥协 | 第42-49页 |
1.3 德国政坛人物 | 第49-55页 |
1.4 对一战的反思 | 第55-59页 |
1.5 总结 | 第59-61页 |
第二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中):战前准备期的第三帝国(1933.02-1939.08) | 第61-90页 |
2.1 独裁统治的开端 | 第62-68页 |
2.2 德国重整军备和征服奥捷 | 第68-75页 |
2.3 希特勒政府的外交关系 | 第75-83页 |
2.4 对二战的预言 | 第83-85页 |
2.5 总结 | 第85-90页 |
第三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下):二战初期的德国(1939-1941) | 第90-99页 |
3.1 对欧洲战场战况的关注 | 第90-91页 |
3.2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缔结 | 第91-93页 |
3.3 对德苏关系与德苏战争的评价 | 第93-96页 |
3.4 总结 | 第96-99页 |
第四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经济形势 | 第99-118页 |
4.1 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 第99-106页 |
4.2 经济危机前后的德国 | 第106-111页 |
4.3 对第三帝国的经济形势的渐进认知 | 第111-116页 |
4.4 总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从“德国国民性”看民国学者对德国文化的认知 | 第118-134页 |
5.1 对德国国民性的专题论述 | 第120-125页 |
5.2 对德国文学所呈现的德国国民性的关注 | 第125-129页 |
5.3 “对老派的反叛”——德国青年运动之中国解读 | 第129-132页 |
5.4 总结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附录一:《东方杂志》涉德文本(1921-1941) | 第146-191页 |
附录二:涉德文本作者统计 | 第191-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