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基于意向管辖多重整合论(IMT)的汉语人体谜语创作机制研究
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
读者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珍妮姑娘》三个译本对比研究
规范、主体性与诗形构建--徐志摩译诗选材与策略研究
论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兼评《茶馆》英译中目的论方法的局限性
翻译他者,构建自我--论苏曼殊译诗中的语体沿袭
从王熙凤和斯佳丽的婚姻看小说中对女性的塑造
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
中西文化互观下的姚木兰与斯佳丽--《京华烟云》与《乱世佳人》女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
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幽默审美形态研究--以赵本山小品、冯小刚贺岁电影和《武林外传》为例
审美与批判:论王德威的现当代文学批评
论文学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律动
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
论道家美学对叶维廉文学研究的影响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人物比较论
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
生态视野下的《狼图腾》与《白牙》之比较研究
从阐释学看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中的译者主体性
寓言意义成因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
审美的困境与审美价值的重构
从浪漫主义角度对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对比研究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从文学价值到图像价值--图像时代语境下审美价值转变研究
克尔凯郭尔反讽概念研究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比较《小癞子》与《摩尔·弗兰德斯》的异同
沈从文美育思想研究
传媒语境下文学悲剧精神的危机与建构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自译中译者主体性--以《萧乾作品精选》中的自译为例
韵文翻译中的规范--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孙大雨汉译《黎琊王》研究
歌德对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影响
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美学视域中的波希米亚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7)文学翻译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
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Etude Comparative Sur Les Mythes De Creation Du Monde Chinois Et Biblique
“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作为话语类型的“狂欢”--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语言解读
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的现实手段--席勒悲剧理论解读
王国维境界论体系研究
“解释学循环”视角下文学解读的有效性及过度诠释
论豪放
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五种文学观念下的关系反思与理论建构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
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以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例
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论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的“边疆意识”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以大江健三郎与高行健为例
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
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