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内容提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对“文学阅读”的理论定位 | 第11-22页 |
| 一、“文学阅读”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 1. 认知科学 | 第11-15页 |
| 1)心智过程 | 第11-13页 |
| 2)实证主义 | 第13-14页 |
| 3)认知模式 | 第14-15页 |
| 2. 认知语言学 | 第15-18页 |
| 1)图形—背景 | 第16-17页 |
| 2)概念隐喻 | 第17-18页 |
| 二、认知诗学视域下“文学阅读”的特征 | 第18-21页 |
| 1. 对认知研究及其特征的关注 | 第18-19页 |
| 2. “作者-文本-读者”——对整个阅读活动的重估 | 第19-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文学阅读”认知活动的解析 | 第22-32页 |
| 一、文学阅读的认知技能 | 第22-26页 |
| 1. 一般认知 | 第22-23页 |
| 2. 审美认知 | 第23-25页 |
| 3. 科学认知 | 第25-26页 |
| 二、文学阅读的认知过程 | 第26-31页 |
| 1. 记忆 | 第27-28页 |
| 2. 情感 | 第28-29页 |
| 3. 想象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文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 第32-40页 |
| 一、“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与价值 | 第32-36页 |
| 1. 互文性——叙事投射 | 第32-34页 |
| 2. 期待视野——图式理论 | 第34-36页 |
| 二、“文学阅读”的诗学意义与价值 | 第36-39页 |
| 1. 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 第36-38页 |
| 2. “文学阅读”发展前景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注释 | 第41-43页 |
| 参考书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