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五种文学观念下的关系反思与理论建构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导言 | 第14-3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9-38页 |
第一章 核心范畴: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 | 第38-77页 |
第一节 关系与话语:理解文学形式 | 第38-52页 |
一、文学形式传统理解 | 第39-46页 |
二、文学形式理解困境 | 第46-49页 |
三、文学形式重新阐释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描述与实践:理解意识形态 | 第52-67页 |
一、意识形态传统理解 | 第52-56页 |
二、意识形态理解困境 | 第56-60页 |
三、意识形态重新阐释 | 第60-67页 |
第三节 经验与阐释:理解文学接受 | 第67-77页 |
一、隐蔽动力:文学接受在历史上的文学功能 | 第67-69页 |
二、期待视野:先验结构与体验建构互动生成 | 第69-74页 |
三、实际应用:期待视野多种阐释方法可能性 | 第74-77页 |
第二章 模仿说: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77-120页 |
第一节 形式观念:"模仿说"与"传达形式" | 第77-90页 |
一、何谓"传达形式" | 第78-81页 |
二、"传达形式"表现 | 第81-90页 |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90-103页 |
一、"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 | 第91-97页 |
二、"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 | 第97-101页 |
三、"人文主义理性"传达关系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原因阐释:"传达关系"与"绝对命令" | 第103-120页 |
一、"意识形态"与"神圣理性" | 第103-112页 |
二、"口头传播"与"言语力量" | 第112-116页 |
三、"对等思维"与"世界观念" | 第116-120页 |
第三章 实用说: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120-148页 |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实用说"与"表述形式" | 第120-129页 |
一、何谓"表述形式" | 第121-123页 |
二、"表述形式"表现 | 第123-129页 |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129-137页 |
一、修辞层表述关系 | 第130-132页 |
二、类型层表述关系 | 第132-134页 |
三、中心层表述关系 | 第134-137页 |
第三节 原因阐释:"表述关系"与"话语策略" | 第137-148页 |
一、"意识形态"与"王权崇拜" | 第137-141页 |
二、"自然人性"与"世俗观念" | 第141-143页 |
三、"定向思维"与"趣味阅读" | 第143-148页 |
第四章 表现说: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148-185页 |
第一节 形式观念:"表现说"与"审美形式" | 第148-157页 |
一、何谓"审美形式" | 第149-153页 |
二、"审美形式"表现 | 第153-157页 |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157-174页 |
一、中介审美关系 | 第158-162页 |
二、实践审美关系 | 第162-165页 |
三、理性审美关系 | 第165-174页 |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审美关系"与"大写之人" | 第174-185页 |
一、"意识形态"与"个人主义" | 第174-176页 |
二、"表述危机"与"立法之人" | 第176-179页 |
三、"闭合思维"与"反思直觉" | 第179-185页 |
第五章 客观说: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185-228页 |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客观说"与"客体形式" | 第185-205页 |
一、何谓"客体形式" | 第186-188页 |
二、"客体形式"表现 | 第188-205页 |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205-219页 |
一、"不透明"客体关系 | 第206-210页 |
二、"透明性"客体关系 | 第210-213页 |
三、"半透明"客体关系 | 第213-219页 |
第三节 关系形成:"客体关系"与"结构-功能" | 第219-228页 |
一、"意识形态"与"工具理性" | 第219-222页 |
二、"知识划分"与"文学客体" | 第222-225页 |
三、"形式思维"与"文本深蕴" | 第225-228页 |
第六章 接受说:文学接受、自反形式与意识形态 | 第228-273页 |
第一节 形式观念:"接受说"与"自反形式" | 第229-247页 |
一、何谓"自反形式" | 第230-233页 |
二、"自反形式"表现 | 第233-247页 |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自反形式、意识形态 | 第247-261页 |
一、"消解性"自反关系 | 第247-250页 |
二、"交流性"自反关系 | 第250-254页 |
三、"生产性"自反关系 | 第254-261页 |
第三节 原因阐释:"自反关系"与"微观权力" | 第261-273页 |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主导" | 第261-265页 |
二、"范式转移"与"重视经验" | 第265-267页 |
三、"逆转思维"与"对话交流" | 第267-273页 |
结论:走向"关系诗学" | 第273-284页 |
附录 | 第284-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9页 |
后记 | 第309-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