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部分 《内心听觉》译文 | 第8-112页 |
名家荐读 | 第10-12页 |
版权页 | 第12-13页 |
感谢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给老师的建议(也是给学生的) | 第16-19页 |
如何使用本书 | 第19-21页 |
练习列表 | 第21-25页 |
关于同步网站 | 第25-26页 |
序言 | 第26-32页 |
无声中完成的练习 | 第32-54页 |
小组展开的练习 | 第54-57页 |
使用乐器的练习 | 第57-78页 |
乐思的感觉 | 第78-89页 |
作曲中的练习 | 第89-106页 |
关于作者 | 第106-107页 |
索引 | 第107-112页 |
第二部分 论文:《内心听觉》评述引言 | 第112-137页 |
引言 | 第113-114页 |
一、国内外音乐想象力开发文献综述 | 第114-118页 |
(一) 国外音乐想象力开发文献综述 | 第114-115页 |
(二) 国内音乐想象力开发文献综述 | 第115-118页 |
二、《内心听觉》内容概述 | 第118-127页 |
(一) 《内心听觉》的作者介绍 | 第118-119页 |
(二) 《内心听觉》的内容概述 | 第119-125页 |
(三) 《内心听觉》第一版与第二版比较 | 第125-127页 |
三、《内心听觉》的主要特色 | 第127-132页 |
(一) 清晰严谨的布局与全面丰富的练习 | 第127-128页 |
(二) 科学详细的方法和独特的戏剧情景模式 | 第128-130页 |
(三) 通俗有趣的语言风格与灵活广泛的受众策略 | 第130-132页 |
四、《内心听觉》的价值与意义 | 第132-134页 |
(一) 《内心听觉》的价值内涵 | 第132页 |
(二) 《内心听觉》的引进对国内音乐想象力培养的意义 | 第132-134页 |
五、翻译与阅读难点与体会 | 第134-137页 |
结语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