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7页 |
| 二、问题的界定 | 第7-10页 |
| (一)艺术歌曲 | 第7-8页 |
| (二)20 世纪 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 | 第8-10页 |
| 1.时代选择艺术歌曲 | 第8-9页 |
| 2.时代需要艺术歌曲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20世纪 20、30年代歌曲创作理念 | 第11-18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11-12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 (二)历史背景 | 第12页 |
| (三)思想背景 | 第12页 |
| 二、艺术思维的民族化 | 第12-13页 |
| (一)以西代中 | 第12-13页 |
| (二)以西化中 | 第13页 |
| (三)以西衡中 | 第13页 |
| 三、主题创作要素的民族化 | 第13-18页 |
| (一)立派宗师与集大成者 | 第13-15页 |
| 1.萧友梅与《问》 | 第14页 |
| 2.黄自与《玫瑰三愿》 | 第14-15页 |
| (二)新诗新词 | 第15-16页 |
| 1.《教我如何不想他》 | 第15页 |
| 2.《春思曲》 | 第15页 |
| 3.《思乡》 | 第15-16页 |
| (三)古风古韵 | 第16-17页 |
| 1.《大江东去》 | 第16页 |
| 2.《点绛唇 赋登楼》 | 第16页 |
| 3.《花非花》 | 第16-17页 |
| 4.《我住长江头》 | 第17页 |
| (四)左翼联盟与全新的民族题材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20世纪 20、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 | 第18-22页 |
| 一、传统民族音乐素材的采用——旋律创作的民族性 | 第18-20页 |
| (一)五声调式的运用与变换 | 第18-19页 |
| (二)民歌小调的植入与再造 | 第19页 |
| (三)戏曲元素的使用 | 第19页 |
| (四)语种方言的纳入 | 第19-20页 |
| 二、西方音乐素材的融入 | 第20-21页 |
| (一)调性布局与转调手法 | 第20页 |
| (二)和声 | 第20页 |
| (三)曲式 | 第20-21页 |
| (四)钢琴伴奏 | 第21页 |
| 三、现实生活要素的注入 | 第21-22页 |
| (一)现实生活的写照 | 第21页 |
| (二)抗日救亡的时代特征 | 第21-22页 |
| 1.救亡歌曲 | 第22页 |
| 2.抗战歌曲 | 第22页 |
| 3.表现形式 | 第22页 |
| 第四章 对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启示 | 第22-26页 |
| 一、意义 | 第22-23页 |
| (一)民族性是根本 | 第22-23页 |
| (二)西方音乐的借鉴 | 第23页 |
| 二、思考与启示 | 第23-24页 |
| (一)艺术歌曲在音乐产业中定位的局限性 | 第23页 |
| (二)从业人员的流失与短缺 | 第23页 |
| (三) 主题选择方面的尴尬 | 第23-24页 |
| 三、建议与设想 | 第24-26页 |
| (一)建议 | 第24页 |
| 1.有引领 | 第24页 |
| 2.有坚守 | 第24页 |
| 3.有创新 | 第24页 |
| (二)设想 | 第24-26页 |
| 1.多做尝试 | 第25页 |
| 2.主题轻松 | 第25页 |
| 3.姿态放低 | 第25-26页 |
| 结语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