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戏曲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的结合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1 作曲家平生 | 第11页 |
1.2 作品介绍 | 第11-12页 |
1.3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术 | 第13-55页 |
1.1 和弦结构研究 | 第13-25页 |
1.1.1 复合和弦 | 第13-18页 |
1.1.2 双平行四度和弦 | 第18-19页 |
1.1.3 音块和弦 | 第19-21页 |
1.1.4 混合增减和弦 | 第21-22页 |
1.1.5 五声化纵向和弦 | 第22-25页 |
1.2 复调技法研究 | 第25-33页 |
1.2.1 旋律对位 | 第25-30页 |
1.2.2 节奏对位 | 第30-33页 |
1.3 配器手法研究 | 第33-51页 |
1.3.1 常规配器手法 | 第34-39页 |
1.3.2 非常规配器手法 | 第39-47页 |
1.3.3 乐队编制的特点 | 第47-49页 |
1.3.4 配器对音响效果产生的变化 | 第49-51页 |
1.4 曲式结构研究 | 第51-55页 |
1.4.1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 第51-52页 |
1.4.2 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图 | 第52-53页 |
1.4.3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 | 第53-55页 |
第二章 戏曲音乐的基本特征 | 第55-68页 |
2.1 戏曲音乐的旋律特征 | 第55-61页 |
2.1.1 京剧的旋律特征 | 第55-56页 |
2.1.2 秦腔的旋律特征 | 第56-57页 |
2.1.3 晋剧的声腔旋律特征 | 第57-60页 |
2.1.4 蒲剧的声腔旋律特征 | 第60-61页 |
2.2 戏曲音乐的板式节特征 | 第61-66页 |
2.2.1 一板一眼 | 第61-62页 |
2.2.2 一板三眼 | 第62页 |
2.2.3 有板无眼 | 第62-64页 |
2.2.4 滚板 | 第64-65页 |
2.2.5 散板 | 第65-66页 |
2.3 各剧种乐队编制 | 第66-68页 |
2.3.1 京剧的乐队编制 | 第66页 |
2.3.2 秦腔的乐队编制 | 第66-67页 |
2.3.3 晋剧的乐队编制 | 第67页 |
2.3.4 蒲剧的乐队编制 | 第67-68页 |
第三章 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术与戏曲元素的结合 | 第68-84页 |
3.1 旋律声腔的现代化变形 | 第68-75页 |
3.1.1 核心戏曲语汇动机的贯穿运用 | 第68-71页 |
3.1.2 核心戏曲语汇的展衍 | 第71-75页 |
3.2 戏曲节奏的撷取提炼 | 第75-78页 |
3.2.1 散板节奏的运用 | 第75-77页 |
3.2.2 快三眼的板式运用 | 第77-78页 |
3.3 戏曲场景和情节的鉴用 | 第78-80页 |
3.4 戏曲民族传统乐器的运用 | 第80-84页 |
3.4.1 钹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80-81页 |
3.4.2 锣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81-82页 |
3.4.3 木鱼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82页 |
3.4.4 摇响器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82-83页 |
3.4.5 响鞭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83-84页 |
第四章 作品的文化性解读 | 第84-88页 |
4.1 作品的思想立意方面 | 第84-85页 |
4.2 文化诉求与艺术呈现 | 第85页 |
4.3 历史与社会意义 | 第85-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介状况及联系方式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