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关于《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创作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兴德米特的简略生平及创作历程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创作环境 | 第11-12页 |
|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 二、异国音乐氛围的影响 | 第12页 |
| 第三节 音乐主题研究 | 第12-16页 |
| 第二章 兴德米特和声理论在《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中的运用 | 第16-46页 |
| 第一节关于和弦分类 | 第16-21页 |
| 一、对传统和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第16-19页 |
| 二、和弦分类及和弦分类表的建立 | 第19-21页 |
| 第一节 和声序进 | 第21-38页 |
| 一、两个外端声部骨架的结构性作用 | 第21-26页 |
| 二、结构和弦的多样化 | 第26-30页 |
| 三、和声起伏的设计及和声起伏与旋律线起伏之间的关系 | 第30-36页 |
| 四、和弦内的三全音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作品调性的呈现方式 | 第38-46页 |
| 一、调的呈现方式 | 第38-41页 |
| 二、终止和弦的用法 | 第41-46页 |
| 第三章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创作技术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 第46-63页 |
| 第一节 主要织体形式 | 第46-49页 |
| 一、纯复调式织体 | 第46-47页 |
| 二、依附性衬托声部的运用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变奏手法 | 第49-58页 |
| 一、和声变奏 | 第49-53页 |
| 二、音色变奏 | 第53-58页 |
| 第三节 复调手法 | 第58-63页 |
| 一、支声复调 | 第58-60页 |
| 二、复节拍复调结构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