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五四”时期留日作家的文学实践研究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研究
废名及其乡村符号
中国现代文学的乌托邦精神研究
四十年代的胡风话语及其话语方式
跨文化传播下萧乾旅欧作品传播内容分析
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
诗人饶孟侃论
朱自清40年代创作论
通过“劳动”的“解放”--延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研究
从《甲寅》到《新青年》--晚清文学与新文学关系研究
新文学广告(1919-1949):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
“文学”的分化:沈从文、丁玲再评议
沈从文的湘西建构--基于地方理论的研究
文化“反殖”的限度--193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再思考
论萧红和苏青的生育叙事
“十七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多样化书写--以任访秋、钱谷融、唐弢为例
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文学史视野下萧红的经典化问题考论
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
从重庆到延安的知识分子--以陈学昭为主要考察对象
新生活运动的话语研究
林语堂与白话文的欧化
秦似文学创作研究
“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现代文学中的趣味主义
战火中的妇女之路--《新华日报》副刊与战时女性形象建构
杨振声与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作家东南亚书写研究
五四文学与“未完成的自我”--陈翔鹤创作研究
论革命文学中的摩登女郎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后花园书写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与文艺思潮变迁
抗战时期维吾尔文学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论争研究
左翼作家联盟的进步思想--以鲁迅为主的研究
《文学周报》与文学研究会
冰心文学世界里的怨恨书写
论新文学初期(1917-1927)的北京书写
丁玲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研究
“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误读”及利用
论京派沙龙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阿英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远离政治”的姿态和“文化中国”的反抗--1937-1945年东北沦陷区“纯文学”研究
生活世界的动员和改造--以1950-1960年代上海文艺中的妇女形象为中心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白马湖作家群”研究
论“射日—奔月”神话的现代重述
“湖畔”及走出“湖畔”以后—湖畔诗人研究
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