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原由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简介第11-16页
        1.2.1 关于丁玲转变的研究第11-13页
        1.2.2 新时期学界对丁玲延安时期的研究第13-16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丁玲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第17-30页
    2.1 五四时期(1927——1930)第19-22页
    2.2 左联时期(1931——1936)第22-24页
    2.3 初入延安时期(1936——1940)第24-25页
    2.4 深入延安时期(1941——1942.3)第25-27页
    2.5 融入延安时期与新时期(1942年5月16——1982年)第27-28页
    2.6 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初入延安时期(1936年11月——1940年8月)第30-44页
    3.1 入场前的准备第30-36页
    3.2 初入延安的姿态第36-37页
    3.3 丁玲作品中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第37-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深入延安时期(1941——1942.3)第44-61页
    4.1 丁玲的杂文创作与杂文潮第44-53页
    4.2 杂文创作的戛然而止第53-57页
    4.3 潮起潮落下的冲突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61页
第5章 融入延安时期(1942年5月—1949年)第61-76页
    5.1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第61-66页
    5.2 丁玲蜕变过程第66-70页
        5.2.1 丁玲立场的转变第67-68页
        5.2.2 丁玲的缴械投降第68-70页
    5.3 蜕变后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第70-74页
    5.4 小结第74-76页
第6章 结语:无法磨灭的自我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下一篇:网络虚拟财产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