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2-3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2-2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第一章 任访秋的现代文学史三部曲 | 第30-54页 |
第一节 编纂文学史的准备和积累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新发现的《中国新文学史讲稿》 | 第33-43页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论稿》及其特色 | 第43-48页 |
第四节 文学史写作的贡献和局限 | 第48-54页 |
第二章 钱谷融:从《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到曹禺研究 | 第54-83页 |
第一节 别样的治学风格及“文学是人学”的提出 | 第54-62页 |
第二节 参与《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初稿)的编写 | 第62-65页 |
第三节 曹禺作品细读:《雷雨》篇 | 第65-74页 |
第四节 曹禺作品细读:《日出》及其他 | 第74-83页 |
第三章 唐豉《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后 | 第83-108页 |
第一节 文学史编撰的酝酿期 | 第83-91页 |
第二节 周扬讲话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纲要》的“修订” | 第91-100页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讨论稿的“修订” | 第100-108页 |
第四章 唐弢的《书话》:别样的文学史书写 | 第108-126页 |
第一节 书话的产生及其影响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读书月报》上书话的版本变迁 | 第112-118页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中书话的版本变迁 | 第118-122页 |
第四节 《书话》的文学史价值和启示 | 第122-126页 |
结语 | 第126-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9页 |
附录 | 第149-186页 |
附录一 任访秋集外文三篇 | 第149-160页 |
附录二 钱谷融著译目录初编 | 第160-171页 |
附录三 唐弢书话原刊一览 | 第171-179页 |
附录四 唐弢集外文八篇 | 第179-186页 |
后记 | 第186-18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8-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