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接续晚清“香火”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 第9-10页 |
1.2 “多元共生”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第10-11页 |
1.3 百年视域下的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2 聚集与分离:知识群体与代表人物 | 第15-25页 |
2.1 清末知识分子的民族家园情怀:《甲寅》知识群体聚集 | 第15-19页 |
2.2 德先生与赛先生:《新青年》知识群体形成 | 第19-22页 |
2.3 时代转型中的代表:章士钊与陈独秀 | 第22-25页 |
3 民粹与民主:思想对话与论争 | 第25-33页 |
3.1 《甲寅》的民粹主义倾向 | 第25-26页 |
3.2 《新青年》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第26-29页 |
3.3 关于新文学的论争及其意义 | 第29-33页 |
4 译体文与杂感录:文体之变 | 第33-41页 |
4.1 《甲寅》译体文的两种取向:“古文”与“欧化” | 第33-36页 |
4.2 《新青年》的文体创造:通信与随感 | 第36-39页 |
4.3 文体变化的意义与价值 | 第39-41页 |
5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